• 热议邢福义先生关于学风问题的演讲续一(2013-06-03 20:47:10)
  • 1.我想很少有学术讲座能这么吸引人,除了邢老师观点的有理、有据、论证充分外,“雅俗共赏”不得不提,现在有些讲座大家听得云里雾里,那样的讲座可以说不成功,表达学术性是一个方面,但听众的可接受度往往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把深奥的道理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绝非一日之功,我现在给学生上课有深深的体会!这个讲座我特意观察到听众的层次大不相同,学生中既有大一的本科生,又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还有留学生,教师中既有讲师,又有副教授、教授,听众的层次悬殊巨大,不过相同的是没有一个人不被吸引和打动。(汉语言文字学博士 沈威)

    2.听邢老师的讲座,感触最深的是邢老师的科学求真的精神渗透到了演讲的每个角落。实事求是,对问题敢于质疑,耐心跟踪,多角度追究,打破砂锅问到底。在研究中始终保持“有我”的境界。敢于直面大众关心的问题,敢于科学严峻的分析问题,敢于说直话,就全中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复制与抄袭”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指出复制与抄袭的最大区别是看是否交代材料出去。交代材料出去的,是复制,没有交代材料出去的是抄袭。另外,邢老师的现场讲演,展现了他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融学问和人生于一体,幽默风趣,平易晓畅。在讲座的时候妙语连珠,信手拈来,在亲切的讲演中,传授着深奥的“哲理”,用自己做学问的小故事来教给我们一些做研究的“大智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 邓天玉)

    3.古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幸听了邢福义老师的讲座,才发现,学习中不一定“三人”,只要时时有心,处处留意,一点一滴都可能让我们有所获。

    大大小小,出于心理惯势,我们总是习惯于求大。但是邢老师却通过自己兢兢业业的研究告诉我们,小也可以登“大雅之堂”。学问之道,不在于“庞大、宏大、巨大”,而是贵在“以小见大”。

    本真做人,本诚做事。复制与抄袭,同样内容,使用不同,做人的高低立现。邢老师为学的严谨勤恳,实事求是,提醒着我们要做好的学问必先做好人。(语言对比博士生 周丽江)

    4.踏着春天的绿意,带着对新征程的期许,我们再次荣幸地聆听了邢福义教授的教导。此次会议,邢教授以《“复制”与“抄袭”的问题》为题,即灵敏的视觉抓住了尖锐的学术问题,又展示了老一辈学者独立自强的人格魅力。还体现了为师者对年轻学子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们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整个会场渲染着其乐融融的师生情谊。

    这次讲座,邢教授以“人品第一,学问第二”为中心,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复制”与“抄袭”的相关学术问题,用生动的事例引导我们树立“肯学习、爱创造、自强自立”的学者风范,做无愧于心的学术研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吴燕侠)

    5.每次听邢老师的讲座,都会获益良多。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次老师讲到“复制”与“抄袭”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不仅是学风问题,更是教我们做人的道理。邢老师每次都会用实际的例子把复杂的问题变的浅显易懂,更会用一些幽默的话题,让我们了解要“脚踏实地”的做人写文章。也让我们知道,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要诚实面对自己。“学而后知不足”这是老师常说的话,更让我们看到老师做学问的态度。邢老师是我们终生学习的楷模。(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生赵薇)

    6.3月3日上午八点半,邢福义先生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给所有硕士生生、博士生做了一个关于学风文风的讲座,给我们谈了他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使我受益良多。

    这次讲座使我感触最深的并不是邢先生讲的一些关于复制的“知识”,而是他那伟大的人格、严谨的学风,对知识孜孜不倦地渴求。他教给我们既要做个“攻守兼备”的学术人才,号召我们既要有自强自立的“进攻观念”:求知的欲望、追踪的习惯、自省的精神、创新的观念……,这些都是我们的“进攻手段”;同时也还要有“防御意识”,那就是“干净纯净”、“无愧于心”的“清白”观念。做学问不能只为虚名就去“偷”别人的“成品”,那样的人不是一个合格的“读书人”。邢先生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是个“无愧于心”的学者。他为了偶尔看到的老照片而去查询资料,只为弄清楚小小的疑惑;他那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在照顾一位重病人的同时还不断写文章,使他年近八旬还不断学习新知识并“不耻下问”。最为重要的是他有一颗清白无愧的“学者之心”。他的所有这些精神都是我们新时代的学生应该学习的。在这个物欲横流、虚弱浮躁的社会中,我们不管是学习还是治学都要像《周易》中所说的那样:君子既要“自强不息”,不断去求知、去创新;还要“厚德载物”,要有良好的德行,这样才能够让我们在学术的大道上走得更远。(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乔飞)

  • 上一条:热议邢福义先生关于学风问题的演讲续二 下一条:“学术人生”2011年华中师大语言学沙龙通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