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050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总体要求:根据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和国家对本学科人才的需要,确定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参照国际通行的在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兼顾本科生、硕士生          和     博士生之间的衔接,建构塔型人才培养体系;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因材施教,体现华师特色;追踪当代学术最新发展,培养在中国语言文学方面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具体要求

1.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专门人才,要求掌握从事专业研究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

2.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接受相关专业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要求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及计算机运用的能力。

4.学位获得者可在高等院校或中学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也可在相关的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要为优秀的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研究方向

 

 

1.文艺学

1)文学批评

该研究方向为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主要研究文学批评的性质、方法,同时关注当代文学批评前沿理论,并力求将理论研究成果向批评实践转化。

2)文学基础理论

该研究方向是文艺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文学的本质、起源、审美特征、流派、思潮、风格、创作、欣赏、批评、体裁、语言等等文学基础理论问题。

3)美学

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美学的对象、美感、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范畴、审美教育等美学原理探索问题,还研究西方美学史和东方美学史问题、影视美学理论。

4)马克思主义文论

该研究方向是华中师大文艺学的特色之一,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问题。

5)西方文论

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西方传统文论、西方现代主义文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西方文论的发展、西方文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西方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和中国传统文论的关系和比较。

6)中国文学批评史

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殊的范畴、方法、理论体系,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中西文学批评比较等问题。

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语言理论

学习和运用现、当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汉语,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及汉语方言,兼及汉语与其他语言的比较。侧重语言的本体研究,主要研究语言系统内部,包括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及语用学等主要分支。

2)应用语言学

学习和运用应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汉语,侧重语言的应用研究,主要研究语言在社会、文化、心理、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运用,包括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语言教育等主要分支。

3)中文信息处理

学习和运用计算语言学的理论方法,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需要研究汉语。主要包括汉语的语音识别与语音合成、汉字的分析与处理、自动分词和标注、句法语义结构的自动分析、语料库的建设和运用、机器翻译、信息检索等。

4)对外汉语教学

学习和运用语言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研究汉语及对外汉语教学问题。主要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实践研究汉语。

3.汉语言文字学

1汉语语法

运用语法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现象,探求语法规律。重点研究现代汉语各级各类语法单位的构成规则和组合规则,对各种语法现象作出科学的描写和合理的解释。

2)汉语语用

本方向主要是运用语用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汉语语用现象,重点研究汉语修辞学、汉语教育(包括汉语母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的问题。注重语用现象的研究,注重探讨语言运用与语言形式、语言意义相互影响的关系。

3汉语方言

本 方向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汉语方言本体(语音、词汇、语法)的调查研究,一是方言学理论(如方言研究的方法、方言与共同语、方言与文化、方言类型 学等)的研究。注重方言事实发掘,运用先进的理论方法开展比较研究,揭示方言特点和规律,探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本方向的优势是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4)汉语发展史

本方向有一支学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老师们学风端正,治学严谨,不仅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科研思路,而且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研究内容涉及汉语历史语音、汉语历史词汇、汉语历史语法、古代汉语修辞、经典训诂诠释等。

4. 中国古典文献学

1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

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专业知识(主要有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掌握古典文献学的综合技能(主要是考证学等),熟悉中国古典文献学史的发展以及文献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2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整理与研究

学习如何对中国古代文学典籍进行校点、译注、编纂等整理研究,探讨如何对古代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有坚实文献学基础的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文学史和文艺学研究。

3)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主要包括对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研究,并通过这种整理与研究来说明思想史、学术史和文化史的一些问题。

5.中国古代文学

1先秦两汉文学

主要研究秦汉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及楚辞、秦汉诗赋等。

2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文学

主要研究魏晋玄学与文学、六朝骈文、格律诗的形成、唐诗的发展与繁荣、唐代古文运动、词的产生、唐传奇。

3)宋元文学

主要研究宋词、宋诗、宋文及元代杂剧、散曲和元代诗文等。

4元明清文学

主要研究元曲、明清戏曲、明清小说、明清诗文流派和中国近代文学。

6. 中国现当代文学

1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内容主要是指从五四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学运动、思潮、流派、社团特别是作家作品(包括台、港、澳)。其中也包括从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以及由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转型的研究。

2)中国当代文学

研究内容主要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社会主义新时期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学运动、思潮、流派、社团特别是作家作品(包括台、港、澳)。其中也包括由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转型和当代文学现代性的未来发展的研究。

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英美文学研究

主要有英国小说研究、俄国戏剧研究、英语诗歌研究、美国小说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等。

2)东方文学研究

主要有日本文学研究、圣经文学研究、印度文学研究、东方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等。

3)比较文学研究

主要有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文学伦理学与文学地理学研究等。

8. 中国民间文学

1中国民间叙事文学

民间叙事(神话、传说、史诗、故事等)是民间文学中的主体部分。本方向的目标是通过研究中国民间叙事的发展历史、民间故事类型、民间文学母题等,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叙事理论,为建构中国民间文艺学体系打基础,为民间叙事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中国现代民俗文化

民俗是世界各民族集体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中国民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本方向通过田野考察、社会调查和文献研究等方式,研究中国现代文化急剧转型之际民俗传承与变化的规律性,构建现代化的中国民俗学理论,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总结经验,探索道路。

9.影视文学

1影视剧作学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把握影视创作的基本规律,研究影视剧作的新问题和新动向,同时注重影视编剧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

2影视理论与批评

主要包括影视基本理论研究、影视叙事学研究、影视修辞学研究、影视批评与文本分析等领域。

3影视文化

主要包括大众文化理论研究、当代影视文化研究、影视产业化研究等领域。

10. 对外汉语教学

1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主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问题,包括语言学习理论、语言教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等。

2对外汉语教学法

主要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对语言学习能力和实际语言水平的测试等教学环节的宏观和微观研究、理论和实践研究。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基准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其中课程学习2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时间为1年。实行学分制,总学分36-38学分(16学时/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2-34学分,实践环节4学分。

1、学位课程(26学分)

1)公共必修课程3门,7学分。其中外语课程4学分,政治课程3学分。

2)一级学科必修课程4门,8学分,为全院研究生必修课

3)二级学科必修课程4-5门,10学分。按专业设置,本专业学生视为必修课,非本专业学生视为选修课。

2、选修课程(8学分):

每名硕士生要选修本专业方向课程2门,4学分;选修其它专业方向课程2门,4学分,

3、实践环节(4学分)

实践分教学实践和学术实践,各2学分。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生,可以免修教学实践。

4、补修课0学分。同等学力、跨学科、跨专业硕士生,应补修中文本科主干课程,并通过考核取得及格成绩,不计学分。

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学科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三年基准学制安排。(具体课程信息见《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五、实践环节

 

 

   研究生实践环节分教学实践和学术实践两部分:

1、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以本、专科学生为对象,通过教学第一线的实践工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能力。教学实践的主要形式有:1.讲授本、专科生课程的某个章节或某个专题;2. 主持课堂讨论;3.协助主讲教师辅导、答疑或评改作业;4.协助主讲教师完成课程网络答疑、教学网站维护; 5.指导论文写作等。教学实践可从第3学期开始,应至少完成16课时或相当此工作量的教学工作。成绩合格者计2学分。此项成绩由导师评定。

2、学术实践

硕士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具体形式包括:、旁听各级各类学术讲座;、参加校内外学术沙龙;、参加暑期研究生学校;、参加本学科组织的学术会议等。

学术实践①②类每次计3课时,③④类每次计6课时,学生应至少完成35课时。成绩合格者计2学分。每次学术实践活动学生本人须做好记录,活动结束后三天内将记录交研究生教学管理办公室留存备案,作为学术实践成绩是否合格的依据。

六、科学研究

 

 

本学科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程序和实践过程,提高其科学研究水平,有条件的可参加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

硕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4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生必须以华中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和第一作者身份(或导师署名第一作者的第二作者)在CSSCI来期刊上公开、正式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一篇(用稿通知无效)。

七、学位论文

 

 

1、本学科硕士生至迟在第3学期末或第4学期初确定学位论文选题;第4学期末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制订出学位论文写作计划;第5学期末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学生要完成学位论文的初稿并送导师审核。学位论文评阅人由指导教师提名(盲评除外),专业方向组审定并聘请。学位论文由专业方向的答辩秘书负责送达。

2、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

1)论文选题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同时又是研究生本人在学习和研究中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思考的问题;论文选题应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  

2)本专业硕士生的论文选题应结合本学科发展的特点与优势,最好形成系列化。学科与导师应通过本学科、本方向硕士生的论文写作,推动和深化某一领域、某个课题或某一问题的解决。

3)硕士生论文应在理论上有新见解,或在资料的占有与分析上有新发展。论文应能反映作者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硕士论文应达到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水平。

4)硕士论文如有任何形式的抄袭现象,即取消抄袭者当年的答辩资格。

八、培养方式

 

 

本 专业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教学工作实行理论联系实际、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培养工作实行三个结合,即理论学习 与科学研究结合、课程讲授与自学讨论结合、知识积累与思维训练结合。鼓励硕士生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拓宽视野、勇于创新,进行跨专业方向的学习和研 究。强调学以致用,强化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指导教师要注意教书育人,充分调动硕士生的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

九、必读文献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必须认真阅读本学科列出的主要书目和期刊,并做好笔记;导师必须定期检查硕士生的阅读笔记,并根据其笔记,评定成绩(此成绩将供学业奖学金评定导师组评分参考)。

主要书目、期刊清单附于培养方案之后,具体见《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及各门《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十、其他规定

 

 

1、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成绩达到60分者可获得学分,考查成绩达到合格者可获得学分。考试未通过者可随下一年级参加正常补考。学位课程平均成绩达到75分以上方能申请学位。硕士生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考试、考查时,必须事先提出缓考申请,经院系主管领导批准,报院研究生秘书备案后,方可缓考。擅自不参加考试者,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计,且不能参加正常补考,只能参加毕业补考。

2、每位硕士生须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四周内,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备案,同时在《研究生培养管理系统》中提交个人培养计划。硕士生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硕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