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成语法与笛卡尔天赋观念的再认识(2013-06-05 13:09:08)
  • 生成语法与笛卡尔天赋观念的再认识作者:何宏华 主题类号:B6/外国哲学 【 文献号 】1-21 【原文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原刊期号】200004 【原刊页号】91~96 【分 类 号】B6 【分 类 名】外国哲学【复印期号】200009 【 标 题 】生成语法与笛卡尔天赋观念的再认识【英文标题】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and Descartes"Theory of Innate NotionsHE Hong-hua(Dept.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NU,Beijing 100875,China) 【标题注释】收稿日期:1999-05-27 【 作 者 】何宏华【作者简介】何宏华(1966-),男,山东省郯城县人,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博士。北京 100875 【内容提要】评析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论与笛卡尔天赋观念说之间的关系,提出前者并非是对后者的简单继承,而是在扬弃了后者的基础上,以20世纪中期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当代语言学理论,澄清了国内外学者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误解。【英文摘要】This article presents comparisons and contrasts between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TG grammar)and Descartes"innate notion theory.This article critically examines Chomsky"s sublimation of Descartes"dualism in raising his theory of TG grammar.Instead,he carries forward Cartesian innate theory,discarding the dualistic view held by Descartes that spiritual entities outside substances exist.The article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Chomsky"s theory is based upon the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adopted by mid 20th century physical science and philosophy,thereby eliminating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G grammar and Cartesian innate theory that existed ever since TG grammar came into being. 【关 键 词】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天赋观念Chomsky/TG grammar/innate notions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0)04-0091-06 引言生成语法诞生之前,美国语言学界是结构主义学派中的描写语言学派的一统天下。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empiricism),具体地说是逻辑经验主义(logical empiricism)或称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其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behaviorism)。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的经验主义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等人。洛克认为人生下来时头脑里一片空白,就像一块白板,一切知识都是出生以后通过经验获得的。这种观点称为“白板”(tabula rasa)说。用白板说来解释人学语言的过程就必然认为人的语言知识不可能是先天生就的,而是后天学到的。行为主义者把人类的语言活动看作是一种行为,认为言语无非是刺激、反应;言语只有物理形式,没有心理现实;人学会说话是环境的作用,没有遗传的因素。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的行为主义理论用下列公式勾画出了一幅完整的言语行为图景: S——r…………s——R(Bloomfield,1933)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布龙菲尔德及其继承者认为语言学家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结构。他们努力对语言作精确、数学般严密的形式分析,努力把语言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既然如此,乔姆斯基为什么要抛弃结构主义理论,重新创立语言科学呢?乔姆斯基早年攻读数学和哲学,后来改读语言学,师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海里斯(Zellig Harris),深受熏陶,曾用结构主义方法对希伯来语作过研究(注:乔姆斯基于1951年用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写了硕士论文《现代希伯来语的形态音位学》。)。但在研究过程中对结构主义产生了怀疑。他发现,在描写语法规则的过程中不得不使用一些更为抽象的概念,不是像音素音位那样单纯的分类概念。经过了5年的思考、探索,他终于意识到必须改弦易辙,与结构主义方法论彻底决裂[1](P11)。最初,乔姆斯基曾经通过完善转换语法来探索研究语言的新途径。转换语法把语言的任一复杂句段都看成是由语言的核心句(简单直陈句)通过转换来的句子形式而派生出来的结构。50年代末乔姆斯基从数学角度论证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惯用的一些语法的不便之处和不足之处,指出用转换规则的转换语法比不用转换规则的词组结构语法好。但乔姆斯基后来发现,不管对转换语法的方法怎么加以完善,都不可能对下列现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人类语言从结构上看是无比复杂的,但是所有正常的儿童在接触有限材料的基础上,不经过特殊训练就掌握了语言,就能自如地运用由特殊规则组成的这个异常复杂的系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传递给他人,而且能够造出无数个不相同的句子来。如何解释这两个相互矛盾的事实呢?如果假设语言的复杂特征不是后天学会的,而是反映了人们头脑中先天习得语言的机制,那么这种现象就好解释了。这就意味着必须改变科学探讨本身的方向。关于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从1964年以来乔姆斯基在多部著作中,如《目前语言理论中的若干问题》(1964)、《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1965)、《语言和心理》(1968),特别在《笛卡尔语言学》(1966)一书中,宣称他的转换生成理论的基本思想导源于一部语法——《普遍唯理语法》(Grammaire générale et raissonnée)(简称《波尔•罗瓦雅尔语法》),而这部语法的哲学基础又被乔氏认为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所以乔姆斯基把他的语言学叫做笛卡尔语言学。从此一些学者们认为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笛卡尔哲学之上的。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研究笛卡尔哲学的原理。笛卡尔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认为存在着一种精神实体,这种实体的本质包含在思维属性之中,而不依赖于肉体;同时,他也承认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种不依赖于精神实体的物质实体。显然这种二元论的观点不能解释观念的起源问题,从而得出人类认识的本质是超经验的。这就是他的“天赋观念”说的根源。以此为基础,笛卡尔认为有许多公理或原则不来自经验,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内在于人的心中的,非外来的[2]。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还有另一种涵义,就是他把天赋观念等同于天赋的认识能力(注: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见解。有兴趣者参见冯俊,《笛卡尔第一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五章。)。国外的一些学者把笛尔卡的天赋观念分成多个层次,认为最一般地讲,天赋观念就是天生具有获得观念的能力[3](P49)。M.D.威尔逊夫人(M.D.Wilson)则侧重研究这种天赋能力的潜在与现实的问题。梯利(Thilly)明确地指出:“所谓天赋的知识,有时指头脑所感受的观念或真理,指灵魂于自身中发现的真理;有时指在经验的过程中,灵魂产生这种知识的固有的能力或机能。”[4](P49)笛卡尔本人在谈到天赋时说:“我既然有能力来存想一件事物,一种真理,或一种思想,则我这种能力一定似乎是由我自己的本性中来的。”[5](P27)他提出认识的能力、禀赋、倾向是天赋的,而且由这种能力产生的思想也是天赋的。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方法是理性演绎方法,人类的直觉是其唯理论认识方法的核心。在笛卡尔的理论中,实践和经验只不过是认识的第二位的辅助手段。这种方法需要有一些逻辑前提,如笛卡尔所说的,需要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和原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是其唯理理论方法需要的产物。这一理论是在17世纪提出,后经莱布尼茨等唯心主义哲学家加以发展。但在17世纪,它就遭到霍布斯、伽桑狄和其他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尖锐批判[6](P47)。18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把这一批判进行得最彻底。他针锋相对地提出“白板”说,提出经验和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一论点来同天赋观念说相对立。诚然,洛克并不否认存在着表现为某种素质或爱好的先天禀赋,但他断然排除了概念先天存在的可能性[7](P140)。黑格尔提出了唯心主义的一元论来反对笛卡尔的二元论,他认为,意识和外部现实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因为他认为外部现实的基础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但是他的这种绝对精神不具有“自身之外”的任何前提,并不为外部任何东西所决定,亦不需要任何外部条件。在这方面,黑格尔的观点非常接近笛卡尔[7](P276-283)。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关于存在和意识相互关系的公式。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意识是现实的反映,不论是人类意识还是个人意识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们改造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人的心理世界)的物质活动。这就既克服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一元论,又克服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从而使科学走出了必须以意识、语言和思维的原始性和先天性为先决条件的误区。生成语法与笛卡尔天赋观念的比较乔姆斯基在《笛卡尔语言学》一书的引言中,援引阿•怀特海(A.N.Whitehead)的话说,在最近两个世纪中,欧洲人民的理性活动依据的是17世纪天才的思想。因此,乔姆斯基认为,对笛卡尔哲学和某些现代语言学流派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严肃认真的研究,在很多方面会有所裨益[8]。我们也认为,对生成语法和笛卡尔的哲学观作一番比较,将有助于对乔姆斯基的整个语言理论和哲学思想获得全面深刻的认识。笛卡尔把人排除在动物界之外,并把人的理性看作是某种先天就固有的思想。乔姆斯基也认为人不同于动物,人类天生具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语言能力。人类的语言不同于动物界的交际系统,不像结构主义者所说只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过程。人类语言善于运用有限的手段表达无限的思想,这是人的天赋。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的思想并不是指一般原则或普遍命题是头脑固有的,而仅仅是指不来自感觉经验的(在笛卡尔哲学著作中,“经验”一词一般指直接经验,他常把感觉和经验连在一起使用),只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把这些一般公理、原则或普遍命题说成是天赋的。但由于他不能历史地提出、认识并解决人类意识和思维的起源和本质问题,这就导致他得出知识来源于上帝的结论。乔姆斯基摒弃了笛卡尔关于知识来源于上帝的观点,他的认识观点受现代遗传理论的影响很大。他认为,种族之间的差异、民族之间的差异、个人之间的差异,都可以忽略不计。世界上任何人从遗传获得的语言能力可以看作是相同的,这部分能力是千万年生物进化的结果,但是,各人非遗传获得的语言能力,则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由环境影响和经验作用造成。乔姆斯基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根植于“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语言习得机制根植于人的大脑,人脑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这已成为人所共知的科学事实,所以乔氏相信人的语言能力也是由遗传决定的(注:我们认为,在这一点上,乔氏的观点比较符合或接近唯物主义思想。)。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相互独立的,二者之间有一条鲜明的界限,不可统一。乔姆斯基同意物质和精神的相对独立性,正因为如此,他常常引用笛卡尔的论点来批评经验主义,批评结构主义。但是乔氏认为两者并非不可统一,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后者依赖前者。他说:“在笛卡尔看来,心理并非生物世界的一部分,而且他似乎把心理看成统一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一个特定的生物系统,其中包括各个组成部分,各种成分,应该像研究物质世界任何其他部分一样来对它进行探索。”[9] 在深层结构问题上,我国出版的有些西方现代哲学史论著和语言学著作中有“乔姆斯基认为深层结构是天生的”之说[1](P20),这就使许多人把“深层结构”与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直接等同起来。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是在没有确实理解深层结构的概念基础上产生的。深层结构是语言系统的一个概念,存在于每一种具体的自然语言之中。深层结构包括词,因此,说深层结构是天生,必然承认婴儿生来就知道语言中的词。乔姆斯基本人不会这么说,生成语法学的语言学家也不会这么说。这是把深层结构和语言能力等同起来的结果。显然,乔姆斯基与笛卡尔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并不像国内外一些学者所说的乔姆斯基语言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笛卡尔的哲学之上,其理论本质是笛卡尔哲学现代的翻版(注:参阅:宋林波译[苏]H.M.库尔曼巴耶夫《简论生成语言学的笛卡尔原理》,《语言学动态》,1978年第2期;叶闯《乔姆斯基语言学思想评介》,《哲学研究》1987年第10期;何晓琪,夏春秋《乔姆斯基“内在”假设述评》,同上;林书武《诺姆•乔姆斯基》,《语言学动态》1978年第1期。)。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与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是来源不同的两个概念。在认识论上,乔姆斯基并非赞同笛卡尔的唯心主义思想。他赞同的是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分析方法,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毫无疑问,笛卡尔是错误的,但他的论证步骤(process)本身却并非完全没有道理”[9]。这就是说,他所赞同的主要是笛卡尔从人的内部结构中寻找答案的研究方法。如本文第二部分第一段所述,乔氏是通过《波尔•罗瓦雅尔语法》(以下简称《语法》)同笛卡尔的哲学相联系的,因此我们还有必要探讨一下生成语法和《语法械墓叵狄约啊队锓ā酚氲芽ǘ苎У墓叵怠? 早在1979年,伍铁平教授就曾著文《〈波尔•罗瓦雅尔语法〉是乔姆斯基理论的先驱吗?》(《语言学动态》1979年第2期)对《语法》和笛卡尔哲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他在上文注文中写道:雷科夫(R.Lakoff)在《语言》1969年第2期第1分册上所刊评《语法》的文章中就指出,把《语法》的语言理论导源于笛卡尔是错误的。《语法》的基本原理早已见于朗斯诺(Claude Lancelot,1615~1695)所著《学习拉丁语的快速简便方法》一书(1644),而此书的语言理论基础并非笛卡尔哲学,而是16世纪西班牙语法学家桑克蒂乌斯(Sanctius)的理论。阿斯勒夫(Hans Arsleff)指出,从1660年内起,法国学术思想界占主导地位的是洛克,而非笛卡尔;阿尔诺(Antoine Arnauld,1612~1694)等波尔•罗瓦雅尔学学者是反对笛卡尔的。《语法》实导源于桑克蒂乌斯,而桑氏语法又溯源于中世纪的思辨语法。米埃尔(J.Miel)也指出,《语法》实际上是反对笛卡尔学说的。这段引文稍长了些,但对说明《语法》与笛卡尔哲学的关系不无必要。美国康奈尔大学克雷茨曼(Norman Kretzmann)(1975)在评论转换理论同《语法》的关系时指出(注:1975年,荷兰莫顿出版社出版了《波尔•罗瓦雅尔语法》一书。译者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里欧(Jacques Rieux)和罗林(B.E.Rollin)。译本附有美国康奈大学克雷茨曼(Norman Kretzmann)所作的跋:《转换理论和波尔•罗瓦雅尔语法》。文中所引克雷茨曼的话皆出自该文。),乔姆斯基在提出他的理论时(《句法结构》出版前后),大概并未读过《语法》和其他笛卡尔语言学家的著作,只是后来才发现他的理论和《语法》的基本思想相通。乔姆斯基在《笛卡尔语言学》中提出他的语言学不是单纯描写行动,而是设计语言结构的普遍原则,这一普遍原则可用来解释各种具体语言的特殊现象。对此,克雷茨曼指出在《语法》中的确存在语言结构的普遍原则这一思想,但这一思想并非发源于17世纪的《语法》,而是早在中世纪就产生了;乔姆斯基认为人的大脑有一种天生的语言机制,它不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因为学习语言的人往往能说出许多他过去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句子。克雷茨曼指出,《语法》中根本没有涉及这一原理。在关于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关系上,乔姆斯基认为其关系的描述也导源于《语法》。他在许多著作中(特别是在《笛卡尔语言学》中)一再引用《语法》中曾用转换方法分析过的一个句子:(Ⅰ)The invisible god has created the visible world.(看不见的天主创造了看得见的世界)《语法》认为这个句子是从下面的句子推导出来的: (2)God who is invisible has created the world which is visible. 而这个句子又可以从下列的核心句推出来: (3)God has created the world.(天主创造了世界) God is invisible.(天主是看不见的) The world is visible.(世界是看得见的)乔姆斯基认为句子(Ⅰ)的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是由(3)的三个基础句子(underlying structure)组成。句(Ⅰ)是由句(2)通过省略转换(deletion transformation)构成的(注:由于乔氏的多次引用,这个例子在国外语言学界,现已几乎尽人皆知,但为阐明问题,我们也只好照引。)。但是,如上述引文所言,《语法》的作者并不是最早的“转换语法学家”,他们的转换方法受到了西班牙学者桑克蒂乌斯的影响[10];而且在公元前若干世纪的印度波尼尼(Panini)语法中,就应用了转换的方法了[11](P282-283)。因此尽管乔姆斯基竭力想证明生成语法理论与17、18世纪的唯理语言学的关系,但是,我们很难看出生成语法理论、《语法》、笛卡尔哲学这三者之间有一条直线相联系着。结语总的看来,乔姆斯基扬弃了笛卡尔的二元论思想。客观上,他在继承和发挥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的同时,自觉地摒弃了笛卡尔关于存在着并列于物质实体之外的精神实体(心灵)的二元论观点。他在《笛卡尔语言学》一书中对唯理主义语言学理论的探索主要是为了用传统的理论来证实自己的理论,以此来证明自己并未割断传统。作为研究者,我们必须认识到,乔姆斯基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过去的语言学研究为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是以20世纪中期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的。【参考文献】 [1]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2]姚鹏.笛卡尔天赋观念说的基本涵义[J].哲学研究,1985,(6):67. [3]D.M.克拉克(D.M.Clarke).笛卡尔的科学哲学[M].曼彻斯特: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1982. [4]梯利.西方哲学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5]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6][苏]H.M.库尔曼巴耶夫.简论生成语言学的笛卡尔原理[J].宋林波译.语言学动态,1978,(2):47. [7]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8]Chomsky,N.Cartisan Linguistics.New York and London:Harper and Row,1966. [9]Chomsky,N.Language and Mind.New York and London:Harper and Row,1968. [10]Robins,R.H.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London:Longmans,1967. [11]徐志民•欧美语言学简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http://www.hubce.edu.cn/cbb/qwjs/lib/5074.html

  • 上一条:方言的文化价值 下一条:研究范式与中国译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