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语言运用的动态性(邢福义)(2013-06-05 13:16:14)
  • 注意语言运用的动态性邢福义 有一份语文试卷,其中有一道关于语言运用的题目,要求考生选择最恰当的反义词。"伟大"最恰当的反义词是什么?出题者列出可供选择的"渺小"、"平凡"等词。如果考生选择"渺小",就打"√",确定为"对";如果考生选择"平凡",就打"×",确定为"错"。语言运用具有动态性。由于受到不同语境的制约,词义关系往往不是单线索的。要是不注意这一点,脱离反映语言运用实际要求的语境去断定同义、反义之类的语义关系,那么,就可能会作出不正确的判断。以"好人"来说,它的反义词是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坏人"呢?那可不一定。一个病人,可以这么对探望他的亲戚朋友说?quot;你们都是好人,我怎么能跟你们比呢?"这里的"好人"不是跟"坏人"相对比而存在,而是跟"病人"相对比而存在的。 "伟大"这个形容词,在甲语言环境中,最恰当的反义词是"渺小";但在乙语言环境中,最恰当的反义词却应该是"平凡"。1999年5月1日晚,中央电视台播出"五一"晚会,主持人朱军在一位劳动模范讲话之后说:"正是有了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同志,我们的社会才有了发展。"在这个语境中,绝对不能说成"渺小而又伟大"。1949年11月,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写作了短诗《有的人》,其中写道: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马牛。由于把"有的人"跟鲁迅相对照,诗里"伟大"的最恰当的反义词应该是"平凡"。我们可以这么说:"鲁迅从来把自己当作平凡老百姓中间的一分子,然而,正是像鲁迅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伟大的人。"这里,如果把"平凡"换成"渺小",反而不恰当了。说"渺小"才是"伟大"的最恰当的反义词,"平凡"不是,这样的判断产生于出题者的思维定式,把问题绝对化。必须进一步指出:运用语言,往往还需注意词语的语义特征。这样,我们就能知道:为什么某个说法在甲语境中能成立,而在乙语境中不能成立;或者为什么某个说法在甲乙语境中都能成立,但具有不同的含义。比方:他把小张打破了。 (×) 他把冰箱打破了。 (√)他把小张的头打破了。(√) 他把冰箱的门打破了。 (√)他把小张的手打破了。(√) 他把冰箱的左侧打破了。(√)他把小张的脚打破了。(√) 他把冰箱的后头打破了。(√)上例,"小张"和"小张的头"等,"冰箱"和"冰箱的门"等,都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为什么涉及整体时,有的能说,有的不能说?为什么涉及部分时,却都能说?再比较:他把疯狗打破了。(×) 他把酒杯打破了。(√)他把老鼠打破了。(×) 他把瓶子打破了。(√)他把毒蛇打破了。(×) 他把汽车打破了。(√)他把蜈蚣打破了。(×) 他把房子打破了。(√)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知道:有生命的动物,都不能说"打破"。至于动物的各个部分,如"头、手、脚"等,由于它们本身不是动物,因此,跟一般的非动物具有共性。倒过来说,由于非动物没有生命,因此可以说"打破",却不能说"打死"。比如,不能说"把酒杯打死了",也不能说"把小张的头打死了"。如果有这么两句话,它们都成立,那么,其中的名词一定具有不同的涵义: 妈妈,弟弟把小白兔打破了。(√)妈妈,弟弟把小白兔打死了。(√)前一句的"小白兔"一定是石膏之类做的,后一句的"小白兔"一定是有生命的。运用语言,要联系实际问题多动脑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运用语言和鉴赏语言的水平,而且可以训练逻辑推断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问题的习惯。

  • 上一条:从木兰从军多少年谈起(邢福义) 下一条:从"黄人"说开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