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论清王朝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2013-06-08 21:38:34)
  •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05年第2期(总第85期)民族历史简论清王朝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牛海桢 (甘肃联合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 要]民族语言文字政策也是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王朝统一全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民族平等的语言文字政策,促进了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交流,取得了较好的统治效果" [关键词]清代;多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政策 [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5)02-0065-03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民族国家里, 民族语言文字的地位及其稳定性对少数民族的稳定发展和抵制外来的强制同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是民族问题中的敏感因素"因此,民族语言文字政策也是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王朝统一全国后,尊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提高了西北各少数民族在多民族国家中的地位,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团结,取得了较好的统治效果" 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0"[1]满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 )))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其祖先女真人早在金代就创制了文字,金天辅三年(1119)完颜阿骨打命令完颜希尹/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直字0[2]"参照契丹文和汉文创制了一种象形文字,后金熙宗时又创制了女真小字,以与前者相区别"这种文字随着蒙古族建立元朝, 一统天下而被蒙古文字所取代"到明代中叶,在东北部分女真人中间仅有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尔!李将军!凡察等人,他们把女真文字当成文化遗产继承了下来,他们向明王朝进贡的表文都用女真文字书写"明代时火原洁!马沙亦黑编写的5华夷译语6及5女真馆来文6部分就收录了若干女真上层(明卫所职官)给明政府的信件,该书有5涵芬楼秘籍6本传世"但在一般女真人居住的地方,则较普遍使用蒙古文"这种/我国之语,必译为蒙古语读之,则未习蒙古语者不能知也0[3] 的现象,是不能满足新兴的满族共同体的要求的" 这样,创制新文字的任务就提到了满族上层的议事日程"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葛盖/但以蒙古字和我国之语音,连缀成句,即可因文见义0[4]"满文的创制,便利了本民族的社会发展"从此,满族有了本民族文字书写的文书和历史,流传至今的5满文老档6和其他一些珍贵的满族早期史料就是用这种老满文写成的"但是由于蒙!满语音有差别,借用的蒙文字母不能全部表达满语的含义,每每形成/上下字雷同无别,0 /若至人名,地名必致错误0[5]的现象"天聪六年 (1632),皇太极又命达海改进文字,在借用蒙文上加上/圈0或/点0,使一个字母代表一个语音,区别了原来不能区别的语音,同时又仿照汉字,增造字样,使满文臻于完善又便于利用,达海改进的满文称为/有圈点的满文0或/新满文0" 清入关以前,统治者为了弘扬本民族文化,全 #65#面推广满语,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下诏:/国家承天创业,各有制度,不相沿袭,未有弃其国语,反习他国语者,事不忘初,是以能垂之久远,永世弗替也"蒙古诸贝子,自弃蒙古之语,名号俱学喇嘛,卒致国运衰微"今我国官名,俱因汉名,从其旧号"夫知其善而不能从,与知其非而不能省,俱未为得也"朕缵承基业,岂可改我国旧制,而听从他国"嗣后我国官名及城邑名,俱当易以满语" 勿仍袭总兵!副将!游击!备御等旧名"凡赏册!书名,悉为厘定",,其沈阳城称曰-天眷盛京".赫图阿拉城曰-天眷兴京."勿得仍袭旧名,俱照我国新定者称之"若不遵新定之名,仍称汉字旧名者,是不奉国法,恣行悖乱者也,查出决不轻恕"0[6]入关以后,随着清王朝统治区域的扩大,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满语和汉语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尤其是满族大臣不通汉语汉文,给行政理事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国初,满大臣不解汉语,故每部置启心郎一员,以通晓国语之汉员为之,职正三品,每遇议事,坐其中参与,之后多缘以为奸,乃汰去0[7]"顺治二年(1645)十二月,江南道御史杨四重上奏:/满汉字法尚未见同文之盛,请将满书颁行天下,使皆得习而译之"皇上亦于万几之暇, 通汉音,习汉字,文移章奏之间,昭然与天下共见, 则满汉合一,而治效不臻上理者无有也"0[8]要求皇帝亲自学习汉字"清朝历代皇帝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可谓是不遗余力,不仅便利了其处理国家政务,对于破除与汉族大臣的民族隔阂!巩固满族的统治基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为了笼络西北各少数民族,清政府在推广满语与汉语的同时,实行了多民族语言文字共存的政策" 一!皇帝带头学习运用满族入主中原后,以中华民族的正统自居,在西北边疆各少数民族归附后,深感有学习其文字的必要,以利于与其直接交流"康熙!雍正皇帝都在这方面作过努力,但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乾隆皇帝弘历,他在亲自为5满蒙汉三和切音清文鉴6所作的序文当中说:/我国家自太祖太宗以来, 近边诸蒙古部落,久为世臣,而至今则喀尔喀!青海及准噶尔之四卫拉特前后归顺,盖无一蒙古之非我臣矣"诸部语言音韵刚柔虽略殊,而大假则一,及国语虽与蒙古语异,而亦有一二向通者"朕即位初,以为诸外藩岁来朝,不可不通其语,遂习之,不数年而毕能之,至今则曲尽其道矣"侵寻而至于唐古特语,又侵寻而至于回语,亦既习之,亦既能之"0[9]关于他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资料,还有他曾经在一首诗中踌躇满志地说:/癸亥学谈蒙古语,回番唐古递通多"0诗后自注说:/余自乾隆八年(1743)习蒙古语;二十五年(1760)平回部,习回语;四十一年(1776)平金川,习番语;四十五年 (1780)因班禅来谒,习唐古特语"0[10]在接见西北!西南少数民族时,乾隆可以不经翻译,直接与少数民族首领交谈"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厄鲁特辉特部阿睦尔撒纳时,乾隆即/以蒙古语询其始末0[11],垂询各种情况,正如本人所说的:/对语不须资象译,通情洽会系深思"0[12]乾隆皇帝这种能够学习3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能够说5种语言的能力和学习精神,在封建皇帝中的确难能可贵" 二!国家编制了一系列民族语言辞书为了便于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交流,从康熙至乾隆年间,皇帝亲自过问和主持编写辞书, 主要编撰有5御制清文鉴65音汉清文鉴65御制增订清文鉴65清文新鉴65一学三贯清文鉴65御制满蒙文鉴65御制满蒙汉三合切音清文鉴65御制四体清文鉴6和5御制五体清文鉴6等多种辞书" 其中5五体清文鉴6收词包括满!藏!蒙!维!汉5 种,原书6函,36册,2563页,分为正编!补编"按卷!部!类!则编辑,共收词条18000余"同时完成的还有5西域同文志6(六种文字对照的人名!地名汇编)!5同文韵统6(梵藏汉标准译音表)"多民族语文辞书的出现,是各民族关系日趋密切的反映, 并且推动了彼此间在文化上的交流"这些字典的编撰,充分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故有学者认为/从其由满文一体扩展延伸至蒙古文!汉文!藏文!维吾尔文五体的过程, 人们或许可以体会到清朝民族政策的成功0[13]" 此外,乾隆还专门要求各地督抚,习写欧洲各国! 周边国家民族文字"乾隆十三年(1748年)谕: /朕阅四译馆所存外裔番字诸书,虽分类音译名物,朕所识者西番一种,已不无讹缺"因思-象胥译,职在周官,车酋轩问奇,载于汉史".我朝声教四讫,文轨大同,既有成编,宜广为搜辑,加之核 #66#正,悉准重考西番书例,分门别类,汇为全书"所有西天及西洋各书,于咸安宫就近查办"其暹罗! 百夷!缅甸!八百!回回!高昌等书,著交与该国附近省份之督抚,令其采集补正"此外,如海外诸夷并苗疆等处有各成书体者,一并访录"亦照西番体例,将字音与字义用汉文注于本字之下,缮写进呈,交馆勘校,以昭同文盛治"著傅恒!陈大受!那延泰总理其事"0[14]要求将各国!各民族文字音写编辑成书,以备参考"这些辞书的编订,便利了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交流,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互相融合" 清代历朝编修文鉴一览表书 名成书时间类 别 5御制清文鉴6康熙四十七年(1708)满语单语 5御制满洲蒙古文鉴6康熙五十六年(1717)满蒙双语 5御制满蒙文鉴6乾隆八年(1743)满蒙双语 5御制增订清文鉴6乾隆三十六年(1771)满蒙双语 5御制满蒙汉三和切音清文鉴6乾隆四十五年(1780)满蒙汉三体 5御制五体清文鉴6乾隆五十六年(1791)满蒙汉藏维五体 5御制四体清文鉴6乾隆五十九年(1794)满蒙汉藏四体 三!国家重要场合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了体现尊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乾隆皇帝曾经降旨:/现在永陵!福陵!昭陵所有下马木牌,镌刻清!汉!蒙古!西番!回子五体字,以昭我国家一统同文之盛"0[15]1884年新疆建省后,清政府有明确规定,新疆地区行文用满文和汉文,兼用少数民族文字" 语言文字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自然的行为,随着民族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而发展,随着民族社会的自然融合而融合"有清一代,满族作为统治民族,满文满语无可争议地处于/国书国语0 的崇高地位"但也不能无视汉文!蒙古文!藏文! 维吾尔文等历史较满文悠久且已在民族地区基本普及的事实,因而在语言文字方面充分贯彻了各种语言文字共同发展的方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15111 [2][元]脱脱1金史卷731完颜希尹传[M]1北京:中华书局,1975116841 [3]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3[M]1万历二十七年二月辛亥1 北京:中华书局,19871 [4]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3[M]1万历二十七年二月辛亥1 北京:中华书局,19871 [5]清太宗实录卷11[M]1天聪六年三月戊戌1 [6]清太宗实录卷18[M]1天聪八年四月辛酉1 [7]桐西漫士1听雨丛谈[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151 [8]清世祖实录卷22[M]1顺治二年十二月癸卯1 [9]乾隆1满州!蒙古!汉字三和切音清文鉴序[M]1台湾:台北世界书局,19861 [10]钦定热河志[M]1卷471 [11]昭木连1啸亭杂录卷3[M]1北京:中华书局,19801 [12]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卷10[M]1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馆,19761 [13]江桥1清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重要文献)康熙< 御制清文鉴>及其延伸[A]1民族史研究[C]1第三辑1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 [14]清高宗实录卷324[M]1乾隆十三年九月壬戌1 [15]王先谦1东华续录卷37[M]1清高宗实录[M]1卷 11881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己亥1 [责任编辑 波#少布] ABriefDiscussionontheNationalLanguagePolicyinQingDynasty NiuHaizhen (TheSchoolofLiterature,GansuUnitedUniversity,Lanzhou,730000,China) [Abstract]Thenationallanguagepolicywasalsoanimportantelementforthenationalpolicy.Since theunificationofthewholecountry,QingDynastycarriedoutaseriesoflanguagepolicieswiththecharac2 teristicsofnationalequality,whichpromotedlanguageexchange,andacquiredbettergoverningeffect. [KeyWords]QingDynasty;MultipleNationalLanguage;NationalPolicy

  • 上一条:索绪尔与语言学结构主义 下一条:“起去”的语法化与相关问题(邢福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