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华语语法研究”(2013-06-03 17:43:20)
  • 由荆楚社科名家、我校文科资深教授邢福义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华语语法研究”,于2011年11月至12月间举行了系列开题研讨会。

    2011年11月18日,在语言所会议室举行了首场开题会,校内的项目组成员参加了会议。会上,邢福义教授首先介绍了项目的背景和意义。这一项目的提出,一是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华语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但由于社会、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地区华语不仅在语音和词汇上,而且在语法上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开展本项目研究,有利于促进华语的交际畅通和国际传播,使之充分发挥其交际功能;同时,有利于增强全球华人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华语成为全球华人大团结之纽带的作用。二是为了有效回应国际华人学者的倡议。201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全球华语词典》。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担任《词典》的荣誉顾问,这反映了我们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社会对华语问题的高度重视。继《词典》出版之后,新加坡著名学者周清海先生提出,应将全球华语语法提上研究日程,并多次与我们沟通,希望以我校“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为依托,立项并组织对全球华语语法的研究。这一倡议,反映了世界华人的寄托和期待。作为教育部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用实际行动做出积极而有效的回应。接着,邢福义教授介绍了项目的总体计划。该项目涉及面很广,工程浩大,需要分期分步实施。计划分为“两期四步”:“一期”第一步完成台湾、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5点的调查,第二步完成泰国、印尼、缅甸、越南、加拿大5点的调查,形成10卷本《全球华语语法调查报告》;“二期”第一步完成《全球华语语法长篇》(综合卷),第二步完成《全球华语语法地图集》。目前要做的是“一期”第一步的工作,预计5年时间完成。这次开题会,重点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全球华语语法调查大纲”的研制,二是作为项目基础工程的数据库(包括文献资料库和语料库)的建设。

    2011年12月1日,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会议室举行了第二场开题会,首席专家邢福义教授和各子课题负责人周清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英哲(美国夏威夷大学)、田小琳(香港岭南大学)、郭熙(暨南大学)、徐杰、汪国胜等教授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重点讨论了3个问题:一是项目研究的内容,二是项目研究的要求,三是项目实施的方案。研究内容上,通语为主,兼顾方言;研究要求上,记录事实,描述现状;实施方案上,分为实地调查、语料整理、分析研究、报告撰写等工作步骤。大家还就成果形式和写作体例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取得了共识。

    2011年12月5日,在语言所会议室举行了第三场开题会,邀请了武汉大学的赵世举教授和卢烈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的李崇兴教授、中南民族大学的冯广艺教授、湖北大学的石锓教授参加会议。会上,邢福义教授向各位专家通报了项目的立项情况及研究方案。举行武汉高校专家开题会,既是为了体现武汉意识、湖北意识,也是希望更多的同行专家对项目的研究方案提出建议,帮助完善研究方案。

    2011年12月14-15日,首席专家代表汪国胜教授专程赴京,拜访了项目组咨询专家李宇明司长(教育部)、陆俭明教授(北京大学)和张振兴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向他们详细介绍了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都对本项目的启动表示赞赏,对项目计划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华语”的理解、选点的安排、研究的内容、调查的方式、语料的收集、写作的框架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建议。

    “全球华语语法研究”项目经过了两年多的酝酿、构思和筹划,于2011年10正式获批立项。华人遍及五大州,华语使用人口遍及全球,使用情况十分复杂,涉及很多深难问题。项目组举行系列开题会,是为了集思广益,多方听取意见,不断完善研究方案。

    本项目对全球华语语法进行全面考察,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是首次。这意味着汉语语法研究迈上了一个新起点,将从语言研究的角度,对中华文化的弘扬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2012年3月18日

  • 上一条:香港岭南大学田小琳教授来本中心访问讲学 下一条:华中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中的汉语学科创新”顺利通过验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