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议邢福义先生关于学风问题的演讲续七(2013-06-03 20:56:45)
  • 1、做诗为文常有改造前人话语而利用之事,所谓“点化”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试看例子:

    1A雷隐隐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司马相如

    1B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傅玄

    2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2B采菊露未晞,举头见南山。——韦应物

    3A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

    3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4A深宫无人春昼长,沉香亭北百花香。

    美人睡起薄梳洗,燕舞莺啼空断肠。——苏轼

    4B沉香亭北春昼长,海棠睡起惊残糚。

    清歌妙舞一时静,燕语莺啼空断肠。——萨都剌

    1组两句,“雷隐隐”及“车音”存在重合问题;语意方面,赋拟其声之似,诗感其声之非,二者各得其妙;1A出自名家名篇,1B的作者绝非等闲之辈,断然不会不知司马氏之名句。这些方面足以表明,1B是点化1A而成。其他几组与上述情况相同,拟不赘言。

    点化是有意而为之,此外还有无意而成的“暗合”现象。请看古代文献里的两则叙述:

    第一则:予一日江干被雨,暮归适值潮至,塘路险崎,轿上得四句云:“暮色连江

    色,潮声杂雨声。行人归思急,辛苦问前程。”昨读《唐诗纪事》,比丘尼海印有《舟

    夜》云:“水色连天色,风声杂浪声。旅人归思苦,渔叟梦魂惊。”岂知前三句皆同

    文,可谓预先偷也。——明·郎瑛《七修类稿》

    第二则:孙逖《题安昌寺北山亭》诗:“山围伯禹穴,江落伍胥涛。”孟浩然《登樟

    亭楼》诗:“山藏伯禹穴,城压伍胥涛。”句法全似,孟稍后于孙,未必祖袭孙语。

    越中山水大,故事偶然暗合耳。——明·孙能传《剡溪漫笔》

    前一则,作者的袒露实实在在;后一则,分析合情合理,都属于所见(所感)略同而偶然暗合。除此之外,偶然暗合还有一个常见成因。请看古代文献里的一则叙述:

    范廖尝在宣州问鲁直曰:“君何累用白(居易)句?”鲁直曰:“庭坚少时诵熟,久

    而忘其为何人诗,偶然遇事,信手书尔。”——明·郎瑛《七修类稿》

    诵人诗文既多,“往往为己得”,因而产生暗合现象。

    点铁成金之作,显然属于成功的再创造;即使是不大成功的点金成铁之类,也属于再创造之列,而不是抄袭。至于暗合现象,则要视具体情况而论:有重合比例不大、语意各得其妙的暗合,也有重合比例较大或完完全全的暗合,前者问题不大,后者恐怕就不好说了。

    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复制与抄袭》的演讲,围绕抄袭与非抄袭这个看似简单平易其实并非简单平易的问题而展开,说今道古,释疑解惑,缜密辨正,演绎归纳出的真知灼见和至理名言,给研究生的学习研究指明了努力方向;对学风文风的培养以及学术管理机制的完善来说,无疑具有建设性意义。

    聆听邢福义教授的演讲后,深受启发,感到自己对研究生的指导流于简单失于粗疏了,感到自己有责任关注这类重大问题,因而草成此稿,就正于各位老师与研究生同学。(华中师大文学院博导 范新干)

    2、2011年3月3日,邢先生做了一场有关“学风文品问题”的学术讲座,大厅内座无虚席,大家都在用心倾听先生的演讲。听完先生精彩的学术演讲,我步出大厅,思绪却将我拉回到九年前……

    2002年,邢先生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持首届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博士论文答辩,我因为刚考上湖南师大的硕士研究生,所以能有幸“旁听”。论文答辩完之后,院方盛情邀请先生给语言专业的师生做一个关于如何做学问的讲座。由于听讲座的人太多,我只能站在靠门口的位置,听先生谈学问之道。讲座时间不短,三个多小时,但是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还有不少人在那里飞快地写着,记着,生怕漏掉先生的金玉良言。那时的我,对语言研究充满期待,也充满疑惑,不知道怎样才能跨进这扇大门。听完先生的讲座之后,我恍然大悟:“留心处处皆学问”。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自己能有朝一日去华中师范大学,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

    2004年,我提前攻博,顺利地来到了华师。而且,承蒙先生错爱,忝列“邢门”。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先生的情形:我如坐针毡地坐在那里,真可谓“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先生面带微笑,轻轻地递给我一块纸巾,示意我不要紧张,先擦擦汗。先生如此和蔼,我紧张的心也渐渐归于平静。第一次谈话,先生送给我两句话:为人,要堂堂正正,为学,要干干净净。

    博士三年,先生反复教导我们培养两种能力。一种是研究眼力,另一种是研究功力。研究眼力主要是指:观察要细心,感受要敏锐,这样才能时时刻刻发现“猎物”。

    而研究功力的培养则涉及更多的因素,既要博览群书,取他人之长;又要独立思考,有自己的风格。因此,先生一方面要求我们广泛阅读中外语言学界的经典力作,认真揣摩他们的理论观点,细心体悟他们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训练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先生对我学业上的精心指导,生活上的无私关爱,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很多外国人都不理解中国人为何如此热衷过年:再忙再累再没钱,也要回家去过年。其实,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都想给自己的心找一个归宿,那就是“家”,因为只有“家”,才是可以真正“安心”的地方。先生领军的华师语言学团队,就给了万千学子这份“家”的感觉。

    人说读孔如沐春风,其实,跟先生接触过的人,肯定也会有这种感觉。没有板着脸孔的训斥,只有春风化雨的浸润;没有“危言”耸听的授业,只有促膝而谈的交心。学问,就这样源源不断地从先生的那一端传到了弟子的这一端,精神世界因此而更加富足,人生羽翼因此而更加丰满。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孔子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季羡林先生一直反对别人送给他的“国学大师”的帽子,邢先生也坚决反对别人称他为“学术大师”。究其根本,其实就是一种虚怀若谷的境界。从不谈名号,只管辛勤耕耘。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奉献给学界的是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禁得起考验的学术著作。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我虽生性愚鲁,但运气不错,遇上了先生这样的“人师”,三生有幸!先生值得说的事情实在太多,绝对不是我这样一篇小文章所能谈完的。先生的学术思想,也绝对不是我这样的愚笨之人所能完全领悟的。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如果你想真正了解先生的为人与为学之道,请用心品读先生的书文,我相信你一定会得到你想要的。(华中师大语言所副教授 罗进军)

  • 上一条:热议邢福义先生关于学风问题的演讲续八 下一条:热议邢福义先生关于学风问题的演讲续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