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系Tanya Stivers教授、阿尔伯塔大学东亚研究系李晓婷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语言学系方梅教授莅临本中心讲学。
20日上午,李晓婷教授做了题为《AI和新技术背景下汉语多模态互动研究的发展和应用》的学术讲座。

李晓婷教授
李晓婷首先梳理了“服务于互动的语法”的理论背景,指出传统语法研究常将“语法”视为自足的系统,但在互动语言学视角下,语法与身体视觉活动均为服务于社会互动的符号资源,二者紧密关联、相互影响;随后深入剖析了汉语多模态互动中语法与身体的三种关系:一是语法与身体共同构成互动单位;二是指示词关联语法与身体视觉活动;三是特定语法结构与身体视觉活动形成“多模态大包裹”。李教授还聚焦新技术应用,介绍了其团队如何运用移动式眼动仪、无人机、佩戴式摄像机等先进设备开展语料采集与应用研究。
随后Tanya Stivers教授为师生们做了题为《请求行为中的乐观偏差研究》的讲座。她基于对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7种不同语言社区的研究发现,“请求行为中的乐观偏差”是说话者系统性高估请求被接受概率的表现,具体而言:88%的重大请求直接以乐观设计发起,仅5%采用悲观设计;体现悲观倾向的请求前序列(pre-request)使用率仅为17%,远低于传统认知。并详细分析了这一现象如何受到实施请求的语言结构与互动逻辑的影响。报告揭示了跨语言的一致性——不同语言虽然在请求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均呈现出显著的乐观主义倾向,这与“人类认知偏向可能性”理论相契合。Stivers教授强调,这种乐观偏好是人类互动的普遍规范,仅在极端语境下让位于受话人设计(recipient design)。

Tanya Stivers教授
20日下午,方梅教授做了题为《从互动行为视角看自然口语语料库的语料平衡问题》的讲座。方教授介绍了平衡语料库的核心定义、主要特征与设计原则,重点分析了自然口语对话典型材料的四个特征:编码方式高度依赖互动对话;解读过程高度依赖活动类型;同类功能因互动程度不同而产生编码方式差异;能够体现自然言谈中的复合行为。并结合丰富的实例进行了深入阐释。方教授指出,建设平衡自然口语语料库,必须充分考虑口语的交际属性,以互动性和活动类型为轴,照顾到互动性等级、活动类型、交际行为类型等方面的差异。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反映口语的实际特点和整体面貌。

方梅教授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提问踊跃,与三位教授围绕讲座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讲座在阵阵掌声中圆满结束。

互动问答
本次讲座由中心副主任姚双云教授主持。他首先代表中心向三位教授表示衷心感谢。在随后的点评中,他深入阐述了讲座的核心价值与重要启发,并鼓励在场师生积极追踪互动语言学的理论前沿,面向人工智能大时代,秉持“大语法”的研究理念,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

姚双云教授
讲座结束后,中心主任匡鹏飞教授和姚双云教授陪同三位教授参观了中心的“口语互动多模态分析与信息处理实验室”。来宾们对实验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对其研究方向和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方梅教授参观实验室

Tanya Stivers与李晓婷教授与机器人进行会话互动
(通讯员:李进;审核人:匡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