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十四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通报》,公布了第十四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本中心共有三项成果获奖。
匡鹏飞教授和中心博士毕业生、洛阳师范学院曹亚敏共同完成的系列论文“汉语句子特有成分系列专题研究”荣获二等奖。该成果包括发表于《语言教学与研究》《汉语学报》《汉语学习》等CSSCI期刊的3篇文章。这些文章聚焦只能出现于句子及以上层面而不存在于短语及以下层面的汉语句子特殊成分,如叹词、饰句副词、语用标记等。一方面探讨了叹词的次类划分、饰句语气副词的辖域、建议标记的功能扩展等问题;另一方面揭示了这些特殊成分的共性在于,它们主要体现句子的交际功能,重在加强句子的交际性、互动性、连接性、标记性,属于句子中可有的非核心表义成分或语用性成分等。这些研究,加深了对句子区别于词和短语本质特点的认识。
刘彬副教授完成的系列论文“社会心理视角下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研究”荣获三等奖。该成果基于社会心理的新视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反问句的意义和功能、语义语用条件以及反问句的语言系统价值等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形成了4篇关于反问句语义和语用研究的系列论文,分别发表于《外国语》《汉语学习》《汉语学报》《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CSSCI刊物。相关结论加深了对反问句运作规律的认识,对于深化反问句及相关句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反问句的国际中文教学及机器翻译、理解等应用领域也具有借鉴价值。
此外,中心博士毕业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沈谦与中心姚双云教授共同完成的Syntactically incomplete turns as delicate actions— A way to manag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实施敏感行为的句法不完整话轮:一种人际关系管理手段)也荣获二等奖。该论文发表于AHCI和SSCI共同收录的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文章基于汉语自然会话语料,考察了句法不完整话轮用于批评不在场的第三方及嘲讽共同参与者这两类微妙行为的互动现象。该文不仅深化了对汉语日常会话中句法不完整话轮互动功能的认识,而且为人际关系在行为构建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