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邢福义先生《“复制”与“抄袭”》有感
武汉大学 萧国政
读了《 光明日报 》( 2011年03月25日 16 版)刊发的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复制”与“抄袭”》一文,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除了同感“学术的神圣,受到功利的侵扰”的学者之忧,现有检测软件的差强人意之外,更为作者作为教育家的疾呼所震撼:“要培养出人才,更重要的是正面教育。”并且可以认为邢文也是一篇探索避免“抄袭”的正面教育的文章。
学术是人类理性和智慧的宝库,是人类前进的摇篮和阶梯,也是人类最不能污染和毁坏的生存和发展底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抄袭、侵权之风屡禁不止,为解决几乎海量的著作、文章,国家有关部门启动了有关检测软件把关。此软件虽不理想,但却铁面无私,一票否决:此关不过,学位论文不能进入答辩程序。给抄袭者头上悬了一把尚方宝剑,表明了国家和教育部门的态度和决心。国家其他部门是否也可考虑和教育部门对待学位论文一样,对待所有学术报奖成果及科技发明和发现。
不过,有关学术检测软件不能区分合理“复制”和违规“复制”即抄袭的问题。——这个观点隐含在邢文的字里行间,是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包括我)的共同看法。这里揭示这一点,一是想说不能因噎废食,由于检测软件不尽如人意就弃之不用,回到人为控制的放任故态,但可同时考虑怎么使用的问题,比如把检测到的复制性内容如实交给导师,是否抄袭由导师定性和负责任,导师的处理意见,学生的处理结果,均作为学位申请的必备材料提交给学位委员会甚至论文评阅人;二是笔者十分推崇邢福义先生文章题目所代表的一个学者的责任感和处事方式:不是一味指责,而是发挥自己的优势一起解决问题,给软件的改进提供理论基础:把复制分为几类,区分复制和抄袭;三是不能杯弓蛇影,相反要敢于继承和使用他人的成果,合理地“聚用”和正确引用,使之成为自己造就新成果的良好基础和优质原料。
我国早已迈进法治社会,但是法律、抄袭检测软件总的来说属于社会天平和学术成果定性的刚性手段,并归根结底只是维护社会公理和规范人类品格的消极措施。即使在文明社会里它们虽然是不可或缺的,但不能是唯一和最主要的措施,因为正如邢先生所言“要培养出人才,更重要的是正面教育。”正面教育是避免抄袭的主渠道,是对待人才和人才成长的主渠道。
怎么实现正面教育?从邢文看,除了合理“聚用”和正确引用他人的已版成果之外,还要注意和建立他人尚未出版的成果——口头“发表”的内容的引用规范,分清人己成果,做一个“干净纯正”的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这里说一个发生在邢福义先生身边的例子。上个世纪90年代,华中师范大学有个叫黄礼兵的硕士生,导师是吴永德先生,他学位论文写的是“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这种结构,在他之前学界有不少人研究过这类现象。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把这结构称为××句式或复句有问题,因为句子都是可单独说的,这种格式却不能,缺乏作为句的基本条件,要加主语才能成句,但构成格式的几个部分单独却可作句子。若称之“结构”又太宽泛,不能体现其真正特殊的语法特点。讨论中我建议他用“句联”(即小句联结体)时,他坚持写明是根据我的意见,而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具体特点的描述、分析和解释中,文章写得很不错。有趣的是在答辩将近结束时,有答辩委员追问他为什么用这个新创概念,请他对该概念作进一步说明,他非常幽默地说:作为概念提出是萧国政老师完成的,我只是使用了它。这个问题该萧老师回答。我在场,被要求回答问题。但我向黄礼宾学习道:我是根据邢(福义)老师“小句中枢说”理论中把复句称作“小句联结体”的表述推衍来的,概念应该是邢老师的,我只是结合黄礼宾研究的这种格式,把“小句联结体”紧缩为一个词的形式“句联”,这种工作只是术语形式的一种变形。不过这样紧缩之后,可以使该术语不被简单看做是小句中枢说中复句的另一称说,因为它还能概括非句结构。照理应该是该邢老师小句联结体概念原来潜在的理论解释力的显现。至于“句联”作为概念用与“小句中枢说”体系进一步的关系及其理论一致性,小句中枢说的创立人邢老师在场,请邢老师回答。答辩在追踪中进行,人己成果及联系在过程中展现。黄礼兵概念使用的学术理论支撑及其学品学风得到评委们肯定。应该说一个硕士生作为自立纯正的人在大家心目中立了起来,句联概念从那时起也用开了。这应该是涉及口头成果的一个实例。但是假若有人要用“第一个……”或“第一次……”这样的格式来表述该概念的提出、使用或其他时,那我们该怎么表述比较确切?分清到什么程度比较客观?不同场合和不同性质的文章中对分区分人己成果的表述类型要求有无不同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十分需要也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避免抄袭的正面教育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当然,要让大家在论文和著作行文中简洁方便地区分人己成果,并不简单。最好能作为国家和部门基金或招标项目专门立项研究,探索分辨人己成果的语言表达类型和种种形式,使大家只要想分清人己成果,在语言表述中就容易找到相应的表述模式表达,使避免抄袭的努力和教育更加容易成功。并且《光明日报》和有关报纸、媒体,也可开专栏不定期地讨论人己成果的种种情况及表述方式,探讨学术成果规范表达和文风文品建设。若此,假以时日,其贡献应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武汉大学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主任,语言学家、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