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风文品问题热议续十四(2013-06-03 21:03:45)
  • “浮”“沉”之说

    “浮”与“沉”是人生道路上个人人格彰显的现象。“浮”与“沉”亦是一种治学方法,分别用之,辩证转换,成功、失败的结果迥然不同。现象与方法,看似不相干,其实紧密相连。

    最近,华师大邢福义教授针对当前学风问题作了专题演讲,“学风与文品”、“做文与做人”、“复制与抄袭”这些表現在为人、治学方面的突出而至关重要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校园里成为学子们热议的话题。我年过古稀,只是一名热心于武汉方言口语的业余爱好者。做不了语言学方面的学问,选择这个题目,是借个机会谈一谈爱好、学习语言(主要是与武汉方言口语相关的)知识中的体会,也算作是对做人、做事、做文的认识。

    做有心人就要沉下去踏实学习。俗话说:“卖什么,吆喝什么”,做哪门学问就要做哪门学问的有心人。这个话题是专家、学者常常谈论的,也是进入语言学殿堂的学子们,一进门就面临的问题。对于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业余爱好者来讲,半路“出家”要把这本经念好,做一个“有心人”那是时时刻刻应该做到的。要做有心人,就不能浮于己有知识的表面。我原先总以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又世代居住汉口。还有过学生、工人、干部、习医、从事新闻传媒的多种经历,加上一副爱好武汉方言土语的热心肠,谈谈说说武汉话,那还不是轻车熟路?哪晓得要深入源头寻找活水,寻觅“汉活”的历史踪迹。通过历史与現实的、口头与经典的相互印证,了解武汉方言口语词的音、义、形的理据,对我而言它又像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这时,我才懂得语言学的博大精深。方言主要靠口耳相传,随着时间变迁,并多有流变。而且专著少,又多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认识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深感“方言其实是很难侍弄的”(朱建颂·2009年)。于是一时暗自有:“一举失足,误入‘歧途’”的感覚。事情至此,也只好抓紧“补课”,沉下心来读书。一只要是有关讲方言的著作,大家的作品、小家的论文都弄来读。历时三年,才在朱建颂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拙作《〈红搂梦〉中所见武汉方言词语》得到重视,并选录于他的著作《武汉方言概要》之中。同时也把一孔之见、一时之得逐一写成通俗的、力求让人喜欢读的“语言小品”,记下读书的心迹。先后发往境外刋物8篇,目前迭用了4篇,小有所获。

    语言学自身的特点要求沉下去潜心研究。语言学的深入研究对于规范语言、促进文明、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实效,诚然远不及自然科学那样明显、那样“立竿见影”。一次,在某高校与一位工作人员趣谈方言口语的时候,他表現出兴奋的神彩,却又发出疑问:“你们研究起来是蛮有味道,有意思。但是一般的人看不出来有么用。这能增长GDP吗?能加工资吗?”現实生活要求研究者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语言社会调查、古代经典著作例句的诠释、方言“形音义”的寻本求源、学习相关历史、地理、生物、制作,乃至医学、美学、竞技等,都要沉下去、潜得深。初次入门,深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至理名言的深刻内涵。治学古有孔子“韦编三绝”的美谈,近有身边邢教授为“来”字概数论文而翻阅30年《人民日报》找例句的感人事实。成功学者的敬业行动,证明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仅是催人奋进的警句,还是千真可确的真理。在科学道路上没有平坦的路可走,想走捷径、投机取巧、甚至抄袭剽窃,将为世人所不齿。由此可以看出,文风问题,实质是人品问题。

    沉下去是语言调查的前提条件。作方言口语的调查,就是要深入街巷、市井,到人群中去。一个人的记忆是跟实际稍有出入的,有时还带有个人的主观成分。深入人群中去除了收集鲜活的语言以外,也要验证记忆中的语言例句是否与生活中的实例一致。武汉有句歇后语“阳逻的高蹻——半头不是人。”阳逻夲是武汉市邻县新洲的一个镇,如今县改了区,镇建成了经济区。“踩高蹻”是阳逻民间的一项高超的文艺竞技,踩高蹻的人把一人高的一对木棍捆在双脚上,轻松表演如履平地。这句歇后语本来是赞扬阳逻民间艺人技艺的髙超,传到武汉流变为比喻干出没有人情味事情来的人。我曾把这句歇后语写进一篇小稿里,记者以此采访一位“老武汉”得到了证实。“勤笔免思”是商人帐桌记事牌上的警示语言,对我用于以勤补拙,也是适用的。身边常带一个小本,边学边记,边听边记,边问边记,边读边记,己成为一种习惯。

    由沉而浮,是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一是知识的提升。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从那些名家、学者、或是学界新人的著作、文章里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无不是博览群书融汇贯通的结果。我在写“《汉口竹枝词校注》方言口语词浅释”的时候,时时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没有这几年“补课”、“充电”的底气,想要完成二十五年来未敢动笔的文章并陆续乘兴写就近五十篇“语言小品”,那是不可想象的。有过这种提升,再带着问题有方向有目的的再下沉,就能达到新的境界。二是人格的显现。真正有学问的人是诚恳而踏实的,他的根基是沉下心扎实学习打下的基础。民间有“满桶水不荡,半桶水晃荡”的俗语,比喻的就是那种沉得不深、知识不厚、徒有虚名的人。近年发生在科研单位、学府里文凭造假、论文抄袭、成果剽窃、……等现象,都是为求虚名而不愿意扎实做事、诚心做人所至。虽然他们也曾显赫一时,终因虚假的浮升而显现卑劣的人格。

    年轻的学者们沉下身子,潜心学习,用不曾被世俗玷污的双手去呵护自己的理想之树,它一定会在你沉、浮的反复中根深叶茂;如果你是用一双脏手去侍弄,那它是会因落叶而死去的。 (湖北省语言学会会员 72岁的语言学研究者 周然)

  • 上一条:学术诚信 下一条:学风文品问题热议续十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