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词演变研究的一些问题
蒋绍愚
(北京大学中文系)
提 要 常用词的历史演变主要关系到“概念改变了名称”。但概念并非都是固定不变的。常用词的历史演变不仅仅表现为词汇更替,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常用词的更替也并非只有 “一对一”的模式,还有更复杂的情况。
关键词 常用词演变 常用词更替 概念改变名称 概念域 “一对一”模式
上古汉语语气词“乎”与疑问代词的共现
李晶晶 杨荣祥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提 要 上古汉语中,以表示疑问为基本功能的语气词“乎”能够和疑问代词共现,共现构成的句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求答问句,一类是非求答问句。前者相当于一般特指问句,要求听话人对其中的疑问点进行回答,但和一般特指问句相比,该类问句是疑且深问,往往带有深究意味;后者近似于反诘问句,说话人心中已有倾向性答案,因而并不要求对方做出回答,但和一般反诘问句相比,该类句子是似疑而无问,说话人并不是真的要问,只是利用“乎”添加疑问色彩,以减弱诘问语气,从而使自己在使用反问句表达见解时不显得过分强势,以符合礼貌原则,提高交际效果,该类问句多出现在对地位高者的答话中。
关键词 上古汉语 疑问语气词“乎” 疑问代词 共现
从指称化到名词化:“永远”的功能扩展及表达功效
陈全静 陈昌来
(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提 要 关于“永远”的词性问题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永远”充当动词宾语、介词宾语以及少数主语的角度,着重研究了其名词化现象,认为“永远”已经从时间副词分化出名词用法。在副词>名词(虚词>实词)这一逆向语法化过程中,汉语类型学特征、凸显焦点、语言接触、求新求异的社会文化因素是动因,转喻、类推、重新分析、竞争更新是机制,其形式简捷经济、表义准确丰富的表达功效促使“永远”的这一特殊用法得以认可与传播。
关键词 指称化 名词化 动因 机制 表达功效
叠加、强化式“X以来”的构成限制、形成动因及其历时发展
张言军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提 要 通常情况下,“X以来”都是单一视角的表达,即X为单纯的时点,或为单纯的时段。而“时点1+时点2+以来”则是将两种不同类型的时点并置在了一起,构成了一种叠加式的组配格式;“时点+时段+以来”则是一种强化式的组配格式,即将“时点+以来”所表达的时间范围又以明确的时段词语在结构中重现出来,造成了语义上的强化。从构成上看,叠加式中“时点1”只能是名词性时点,“时点2”只能是动词性时点;强化式中“时点”只能是动词性时点,“时段”只能是名词性时段。说写者在叙述中采用这种叠加、强化式的组配格式,是为了满足不同的语用需求而做出的创新。从历时层面来看,叠加式在六朝时既已出现,而强化式则直到清代才形成。
关键词 叠加 强化 构成限制 形成动因 历时发展
强调义并立复合构式的语义整合及其主观性
李艳华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汉语学院)
提 要 强调为并立复合构式的语法意义之一,表明说话人特别看重或着重提出的内容,在言语情感上表明其重视程度。强调义并立复合构式主要指“无A无B”“没A没B”“有A有B”“不A不B”和“A不XB不X”等一系列形式并列、语义并重的格式,一般通过语义引申和功能游移、弱化A和B的实指性以及构式压制等来实现语义整合。强调义并立复合构式的主观性强,且有明显的句法表现。
关键词 并立复合构式 强调 语义整合 主观性
语用疑问句“X类指+怎么了(啦)”
殷志平
(上海殷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提 要 “X类指+怎么了(啦)”是由表示类指意义的X做主语/话题、“怎么了(啦)”做谓语/述题的句子,处在前有引发句、后有释义句的语境中。“X类指+怎么了(啦)”是反问句、元语否定句。“X类指+怎么了(啦)”通过否定X类指所指一类人或事物的属性C1对语境中某一主体的适用性,否定引发句对语境中某一主体作出的评价或提出的行为建议;释义句通过激活与C1相对或相反的C2表达与引发句相对或相反的观点和主张。与其他元语否定相比,“X类指+怎么了(啦)”存在一些特殊性。
关键词 “X类指+怎么了(啦)” 言外之意 反问 元语否定 语用意义
情理违背与“形容词+(的)+数量名,S”的语用功能
赵 彧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提 要 在合情理与反情理两种语境下,“形容词+(的)+数量名”在指称功能、信息属性和语篇模式上都有不同表现。反情理中的“形容词+(的)+数量名”是激活情理的提示语,与后续句的情理关联是语用的关联,不是语法的关联,只是一种概率的倾向性,语用上可以将其看作是反预期触发语,具有组篇功能,形成反预期语篇结构。在话语中,反情理的话语立场是表达负面评价的事理立场,有责斥、惋惜和惊讶三种话语功能。
关键词 形容词 数量名 情理 反预期触发语 负面评价
语言接触视域下陕西富县“客边化”语音的演变
孙建华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陕西方言研究所)
提 要 客边话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四川移民带入的西南官话和当地老户话(中原官话秦陇片)混合后的口音,主要分布在富县葫芦河川。老户话主要分布在塬上。受老户话和周边中原官话秦陇片影响,客边话所含源出地西南官话的层次逐步减少和消失,被老户话特征所覆盖。本文描写正在进行中的客边话语音的演变,离析其语音层次,总结这一个案所反映的方言接触演变规律。
关键词 富县 客边话 老户话 西南官话 方言接触
蒙城方言“叫”的多功能用法及其演变
王莹莹
(南京大学文学院)
提 要 “叫”是安徽蒙城方言中非常重要的高频多功能词,负载多种语法意义和功能。本文考察“叫”的多功能用法,分析其语义来源、演变路径及机制,探讨其兼作处置标记和被动标记的动因。“叫”在蒙城方言中有行为动词、使役动词、处置介词、被动介词、置换假设标记等用法,其语义演变路径包括:叫喊>使令;使令>置换假设;使令>容让>非自愿容让>被动;使令>致使>处置。从使令到被动经历了“非自愿容让”这一中间阶段,由使令至处置经历了“致使”这一中介环节。在一些方言中,被动标记和处置标记具有同一性,本文基于被动式和处置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被动和处置标记同形现象作出解释。
关键词 蒙城方言 “叫” 被动标记 处置标记 历时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