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陶红印教授莅临本中心作学术报告(2025-03-26 22:47:03)
  • 2025325日上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亚洲语言文化系教授、中文部主任陶红印教授应本中心邀请,在语言所报告厅作题为《当代多模态互动的转向与汉语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展望》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心主任匡鹏飞教授主持,共有60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讲座开始前,匡鹏飞教授详细介绍了陶红印教授的研究兴趣与学术成果,回顾其与华中师大语言研究所的长期合作渊源,特别提及陶教授为纪念邢福义先生撰写的文章已收录于《抬头是山 路在脚下——邢福义先生纪念文集》。匡教授现场向陶教授赠送该书并合影留念,对其多年来给予语言所的学术支持致以诚挚谢意。

    讲座伊始,陶教授从当代语言学研究范式的更迭谈起,梳理了互动语言学的发展脉络。首先是以乔姆斯基学派为代表的“形式语言学”,聚焦语言内部结构规则;继而发展为北美西海岸功能语言学,其研究路径从早期关注意义与经验材料,逐步转向叙事语篇与会话语料的大规模采集;最终演化为融合功能语言学与会话分析的“互动语言学”新范式。通过对SacksSchegloffJefferson三位学者1974年发表于Language的经典论文《话轮转换系统的最简语法》的解析,陶教授重点阐释了会话分析的六大核心机制——修正机制、语言单位层级、话语分配、话轮转换、相邻对及序列组织,并评介互动语言学奠基性著作《互动与语法》Interaction and Grammar的重要观点:语法是服务于语用的社会实践,而社会互动又反向塑造语法结构。

    接下来,陶教授通过五子棋对弈场景中的对话案例,揭示了多话轮序列中语言形式与交际行为的深层关联,由此引申出“立场表达”“身份认同”“行为一致”等核心概念。相较于传统语言学对疑问句式单一维度的研究,互动语言学创新性地提出“询问-回应”双向分析框架,强调交际双方的动态共建特征。随着研究范式的演进,学界在话语音律、具身动作、环境要素等维度取得突破,形成“多模态互动语言学”新领域。陶教授指出,该领域的理论根基可追溯至社会学两大流派:Garfinkel的常人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通过探究社会规则生成机制,为会话序列分析提供理论支撑;Goffman的“拟剧理论”dramaturgy则聚焦交际场景中的角色扮演,其“参与框架”participation framework概念深刻影响了多模态研究发展。通过展示身态配合、韵律呼应、句法协同等多模态实证案例,陶教授阐明:交际意义的建构不再局限于语言符号,而是整合了语音、动作、环境等多重资源的系统性实践。

    最后,陶教授立足互动语言学的研究视角,指出未来汉语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展望,共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基于互动视角重新描写和解释某种特定的语言形式;二是开展交际行为的形式化研究,比如汉语会话中的评价序列构建;三是深化机构性话语研究,聚焦课堂、法庭、医患等场景的互动特征;四是在推动语言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在智能对话系统中植入日常交际策略。这些前瞻性观点引发与会师生热烈讨论,本中心博士生就“权势关系对互动模式的制约”“留学生课堂语料标注方法”等问题向陶教授请教,陶教授一一作了细致解答。

    在总结环节,中心主任匡鹏飞教授从理论和应用两个维度高度评价了本次讲座的学术价值。他指出,在理论层面,本次讲座通过互动语言学框架更新了已有关于“语境”“语言的社会性”“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等概念的认识,为大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在应用层面,讲座提出了互动语言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前景,为会话系统的人机交互设计提供了语言学理据,为同学们提供了语言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课题。整场讲座内容翔实、观点前沿,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践价值,使在场师生收获颇丰。最后,报告在全体听众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通讯员:连昊洁



  • 上一条:东北师范大学吴长安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施春宏教授莅临本中心讲学 下一条:第六届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