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读邢福义先生的文章《“复制”与“抄袭”》(《光明日报》2011年3月25日),深受教育,读罢此文,在自己的脑海中明确了如何界定和看待“复制”和“抄袭”的问题,也由此联想到,作为语言学界的领军人,邢老师一直在倡导严谨朴实、实事求是的学风,有言传,更有身教,严于律生,更严于律己。
在语言研究中,邢老师特别注意语言事实的发掘,重视每一个实实在在的语言问题,不故作高深,反感故弄玄虚。重视发掘语言事实,并不是不重视理论建树,相反,邢老师孜孜以求的就是总结符合汉语语言事实和规律的语言理论,但不赞成那种天马行空式的理论建树,因为空中不能建楼阁,语言理论总归建立在语言事实基础之上。邢老师的著作,事实发掘深入,理论归纳严密,处处闪耀着理论归纳与事实发掘相得益彰的光芒。不仅邢老师的著作如此,邢老师弟子的著作也是如此,尽管功力各有不同,但在语言事实的描写之上力求总结出一点规律性的东西则是一样的。何以如此?言传身教、一脉相承之故。
邢老师强调,做学问不要带有个人的感情,不能怀有成见,对人对事都一样,因为偏见是思想的放假,远离真理,亲近无知;邢老师特别反感轻率的自我抬举或抬举他人,对那些动不动就“填补学科空白”“创立新型学科”的评价,特别敏感,把它看作一个严重的学风问题,经常告诫学生:一个好的学者只能靠实际研究成果来表明自己,靠用自己的双脚踩出来的脚印来显示自己,千万不能用广告语言来粉饰自己;邢老师行为师范,用自己的实践标准要求学生,“在分清人己成果的问题上,应该特别严肃认真,绝对不能有丝毫的含糊暧昧。即使是别的学者口头上说的话,来信中提到的事,并不见于正式发表的文字,也不应掠人之美,作出欺心之事”;最近,在接受报刊的采访中,邢老师仍然不忘寄语后学:“做学问贵在文品正”“为人第一,为学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
重温邢老师的教导,深深地体会到,求学问道与道德品格紧密相连,仅仅有天赋和勤奋还不够,要想辉煌学术人生,必须还要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人品,要有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严于律己的自省精神、客观理性的治学态度、满怀热爱的治学兴趣、谦虚好学的求学风范……。偶然看到一句话——“比到最后比境界”。因为早就从邢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有所体会,因而立刻深以为然。邢老师能成为一代语言学大家,与他时常回过头来反省自己,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境界密切相关。可以说,邢老师的高度就是人格的高度,境界的高度。人格境界成就了自己,也会影响后来者。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演讲中所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与其说是才智成就了居里夫人,无宁说是境界成就了居里夫人。
邢老师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治学之道 学风先导》,这八个字就是关于学风的名言。让我们牢记邢老师谆谆的教导,做踏踏实实的人,成就实实在在的学问!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教授 盛银花)
2、 虽然我在语言学学习道路上从邢先生的著述里获益良多,但我只见过邢福义先生三次。虽然只有区区三次,但每次我都零距离感受到邢先生在治学问题上,不仅倡导 “求实据,求实证”,而且身体力行,以身垂范,为我们后学者树立了杰出的榜样。
第一次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湖北黄石召开湖北省语言学年会,湖北师范学院请邢先生作学术报告,我有幸聆听邢先生的讲座。虽然那时候我对语言学问题知之甚少,但邢老师不要讲稿,举例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风采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这次讲座的内容令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邢先生说他让一个学生去看一段小文章,让这个学生从中找找看能不能发现什么有兴趣的研究问题,结果这个学生没有找出来,可是邢福义先生说,里头有的地方用“刚”,有的地方用“刚刚”,它们有什么不同呢?“刚刚”是不是只有一个呢?围绕这个问题做下去就是一篇大文章(十多年前的事情,这里仅凭回忆,内容未必与当时完全相符,又不易查证,请原谅)。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注意观察语言事实,并注意分析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事实之间的差异。
第二次是2007年在武汉大学召开湖北省第十四届语言学年会,邢先生参加了开幕式,并作了有关“国学与现代语学”的学术报告。这是我第二次见到邢先生。邢先生举了很多例子讲“辞达而已”的问题,如“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粉丝沙龙”等,既生动有趣,又发人深思。听邢先生的学术报告,哪怕是语言学的门外汉,都会觉得语言学问题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毫无温度的,关键在于是否善于发现,是否小心求证,深入推敲,能否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
最近一次见到邢先生是在2010年的语言学年会上。邢先生作了《“来”字概数结构形义辩证——事实终判》的学术报告。除了内容本身,特别能给我们教益的是邢先生一贯重视语言事实的学术态度和研究方法。我认为,于平常处见奇妙是邢先生的一个研究特点,如前面提到的“刚”和“刚刚”以及其他许多的学术成果,都显示了这样一个特点。而要做到在平常的语言现象中看到不平常的语法事实,则往往可以按照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值辨察这个“小三角”展开,而语法研究的“小三角”恰是邢先生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
记得有一次在某地听李宇明先生的学术报告,主持人介绍说李宇明先生是“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倡导者邢福义先生的高徒。由于我一直关注邢先生的研究成果,所以觉得这个主持人关于“三个平面”的介绍不够准确,因为我一直都在关注邢先生的研究成果,并从中受益。邢先生还专门撰写过论文论述“小三角 ”和“三平面” 的区别(《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小三角”和“三平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 )。今天讨论学风和文风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就很能说明问题。有的问题看起来是一回事,但实际上却有很多不同,如果不调查研究,就可能贻笑大方。所以在给研究生上汉语语言理论课时,我既介绍“三平面”,也介绍两个“三角”,还引导学生阅读文献,对两者的区别进行讨论。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理论,也注意到了其中的区别。我想,作为崇尚邢先生治学精神的后学,这样做应能与邢先生的宏愿相符。
(湖北师范学院副教授 李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