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级别最高、影响最大、评选最严格的学术奖励,其获奖成果代表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际水平。[1]本文通过统计得出了一至六届高校成果奖中一等奖以及一、二、三等奖得奖总数的高校排行榜。
关键词:高等学校 人文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奖
2013年4月7日,教育部网站正式公布了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评奖结果,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张东刚先生撰文指出:“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总人数约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85%,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张东刚201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获奖成果,基本上能够反映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1]本文作为《高校语言学成果评价的崇实取向》一文的姊妹篇,对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中取得成果奖的高校按一等奖获得的项数和一、二、三等奖总数获得的项数进行了统计排名,得出了排行榜。通过该排行榜,读者能快速的观察到哪些高校在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取得了领先地位。为了方便,除原文引用之外,该奖项皆简称为“高校社科奖”。
一 一等奖获奖总数的高校排名榜
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中一等奖共有291项,这291项一等奖分别由来自全国的63所高校获得。有的高校在六届高校社科奖中获得多次一等奖。在六届高校成果奖中获得一等奖的总次数为6次及6次以上(即在6届高校成果奖中平均每届成果奖均能获得一等奖的次数大于或等于1次)的高校有15所,获得一等奖的总数为2次及2次以上、6次以下的高校有19所,获得一等奖的次数为1次的高校有29所。
在6届高校社科奖中获得6次及6次以上的高校有15所,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获得2次及2次以上、6次以下一等奖的高校有19所,分别是: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云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河北大学、内蒙古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获得1次一等奖的高校有29所,分别是:首都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南京邮电大学、安徽大学、宁波大学、烟台大学、扬州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戏剧学院、重庆大学。
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中63所获得一等奖高校的排行榜如表一所示:
排名次序
| 高校名称
| 获得一等奖的次数
|
1
| 北京大学
| 46
|
2
| 中国人民大学
| 33
|
3
| 复旦大学
| 22
|
4
| 武汉大学
| 19
|
5
| 北京师范大学
| 18
|
6
| 华东师范大学
| 15
|
7
| 华中师范大学
| 9
|
南京大学
| 9
|
四川大学
| 9
|
厦门大学
| 9
|
南开大学
| 9
|
8
| 浙江大学
| 8
|
中山大学
| 8
|
9
| 吉林大学
| 6
|
东北师范大学
| 6
|
10
| 清华大学
| 5
|
山东大学
| 5
|
11
| 北京语言大学
| 3
|
西南大学
| 3
|
南京师范大学
| 3
|
陕西师范大学
| 3
|
苏州大学
| 3
|
云南大学
| 3
|
12
| 中国政法大学
| 2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2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2
|
中央民族大学
| 2
|
福建师范大学
| 2
|
西北大学
| 2
|
兰州大学
| 2
|
河北大学
| 2
|
内蒙古大学
| 2
|
东北财经大学
| 2
|
南京农业大学
| 2
|
13
| 首都师范大学
| 1
|
上海交通大学
| 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
|
天津大学
| 1
|
中国农业大学
| 1
|
山西大学
| 1
|
山东师范大学
| 1
|
徐州师范大学
| 1
|
西北师范大学
| 1
|
天津师范大学
| 1
|
华南师范大学
| 1
|
辽宁大学
| 1
|
东南大学
| 1
|
华南理工大学
| 1
|
北京交通大学
| 1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1
|
南京邮电大学
| 1
|
安徽大学
| 1
|
宁波大学
| 1
|
烟台大学
| 1
|
扬州大学
| 1
|
上海财经大学
| 1
|
西南财经大学
| 1
|
华东交通大学
| 1
|
中央戏剧学院
| 1
|
北京电影学院
| 1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1
|
上海戏剧学院
| 1
|
重庆大学
| 1
|
表一
说明:由于有的一等奖是由来自不同高校的学者获得,所以会出现一等奖总奖项为291,但是各高校获得一等奖总数为305的情况。
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中排名前10名的高校获得的一等奖占所有一等奖的百分比分布图如图一所示:
图一: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中排名前10名的高校获得的一等奖占所有一等奖的百分比分布图
从图一种可以看出,排名前十名的高校获得的一等奖数目占据了一等奖总数的77.38%。
这个数据说明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顶尖学者往往集中在少数具有悠久人文传统的高校里。
二 一、二、三等奖获奖总数的高校排行榜
如果说高校社科奖的一等奖排名反映了一个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高水平,那么高校社科奖的一、二、三等奖的总排名更能反映一个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整体水平,本文的第二部分拟对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的一、二、三等奖的总数进行统计排行。
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共获得一、二、三等奖3189项,其中第一届获得一、二、三等奖共498项,其中一等奖103项,二等奖395项。第二届获得一、二、三等奖共412项,其中一等奖32项,二等奖143项,三等奖237项。第三届获得一、二、三等奖共405项,其中一等奖47项,二等奖124项,三等奖234项。第四届获得一、二、三等奖共426项,其中一等奖26项,二等奖106项,三等奖294项。第五届获得一、二、三等奖共635项,其中一等奖38项,二等奖205项,三等奖392项。第六届获得一、二、三等奖共813项,其中一等奖45项,二等奖250项,三等奖518项。
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的一、二、三等奖的获奖分布情况见表二:
届次
| 申报成果
时间范围
| 获奖总数(项)
| 一等奖(项)
| 二等奖(项)
| 三等奖(项)
|
第一届(1995)
| 1979-1994
| 498
| 103
| 395
| 0
|
第二届(1998)
| 1991-1997
| 412
| 32
| 143
| 237
|
第三届(2003)
| 1997-2000
| 405
| 47
| 124
| 234
|
第四届(2006)
| 2001-2004
| 426
| 26
| 106
| 294
|
第五届(2009)
| 2005-2007
| 635
| 38
| 205
| 392
|
第六届(2013)
| 2008-2010
| 813
| 45
| 250
| 518
|
总计
|
| 3189
| 291
| 1223
| 1675
|
表二: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的一、二、三等奖的获奖分布情况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中,第三届有一个特等奖,其它五届中均未设置,在第五届中有一个普及奖评选出了13项,其它五届中也均无此奖项。本文只统计了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中的一、二、三等奖的获奖情况,未考虑第三届的特等奖1项和第五届的普及奖13项这两种特殊情况。
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的一、二、三等奖的获奖分布情况及获奖总数的趋势图如图二所示:
图二: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的获奖分布情况及获奖总数的趋势图
从图二中可以看出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的获奖总数的总体趋势是逐渐增加的,这也体现了国家对高校成果奖越来越重视,学者们取得的成果也越来越多。
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共获得一、二、三等奖3189项,分别由277所高校获得。
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的一、二、三等奖的获奖总数排行榜见表三。
表三: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的一、二、三等奖的获奖总数排行榜
排名次序
| 高校名称
| 获奖总数(一、二、三等奖总数)
|
1
| 北京大学
| 253
|
2
| 中国人民大学
| 197
|
3
| 武汉大学
| 175
|
4
| 复旦大学
| 122
|
5
| 北京师范大学
| 119
|
6
| 南京大学
| 116
|
7
| 南开大学
| 105
|
8
| 浙江大学
| 98
|
9
| 华东师范大学
| 94
|
10
| 华中师范大学
| 93
|
11
| 厦门大学
| 91
|
12
| 中山大学
| 86
|
13
| 吉林大学
| 77
|
14
| 山东大学
| 73
|
15
| 清华大学
| 69
|
16
| 四川大学
| 62
|
17
| 东北师范大学
| 47
|
18
| 西南大学
| 42
|
19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33
|
20
| 南京师范大学
| 32
|
21
| 上海财经大学
| 31
|
22
| 暨南大学
| 28
|
23
| 陕西师范大学
| 26
|
24
| 中国政法大学
| 25
|
25
| 中央民族大学
| 24
|
26
| 黑龙江大学
| 23
|
福建师范大学
| 23
|
湖南师范大学
| 23
|
27
| 上海交通大学
| 22
|
华南师范大学
| 22
|
28
| 西北大学
| 20
|
华中科技大学
| 20
|
29
| 西南财经大学
| 19
|
首都师范大学
| 19
|
30
| 上海师范大学
| 18
|
31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17
|
32
| 华南理工大学
| 15
|
西安交通大学
| 15
|
山西大学
| 15
|
浙江师范大学
| 15
|
苏州大学
| 15
|
河北大学
| 15
|
兰州大学
| 15
|
山东师范大学
| 15
|
33
| 云南大学
| 14
|
东南大学
| 14
|
河南大学
| 14
|
34
| 辽宁大学
| 13
|
35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11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11
|
东北财经大学
| 11
|
湖南大学
| 11
|
天津师范大学
| 11
|
中国传媒大学
| 11
|
中央财经大学
| 11
|
36
| 湘潭大学
| 10
|
烟台大学
| 10
|
北京交通大学
| 10
|
中南大学
| 10
|
上海大学
| 10
|
37
| 安徽大学
| 9
|
西南政法大学
| 9
|
北京语言大学
| 9
|
湖北大学
| 9
|
大连理工大学
| 9
|
四川师范大学
| 9
|
华东政法大学
| 9
|
中央音乐学院
| 9
|
38
| 内蒙古大学
| 8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8
|
西北师范大学
| 8
|
上海音乐学院
| 8
|
扬州大学
| 8
|
39
| 南京农业大学
| 7
|
天津财经大学
| 7
|
宁波大学
| 7
|
南京艺术学院
| 7
|
40
| 重庆大学
| 6
|
天津大学
| 6
|
宁夏大学
| 6
|
汕头大学
| 6
|
浙江工商大学
| 6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6
|
江西财经大学
| 6
|
41
| 郑州大学
| 5
|
河北师范大学
| 5
|
辽宁师范大学
| 5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5
|
贵州师范大学
| 5
|
电子科技大学
| 5
|
新疆大学
| 5
|
青岛大学
| 5
|
湖南科技大学
| 5
|
山财经大学
| 5
|
聊城大学
| 5
|
42
| 青海民族大学
| 4
|
江苏师范大学
| 4
|
安徽师范大学
| 4
|
西藏民族学院
| 4
|
中南民族大学
| 4
|
华南农业大学
| 4
|
河海大学
| 4
|
浙江财经大学
| 4
|
深圳大学
| 4
|
鲁东大学
| 4
|
西北政法大学
| 4
|
中国矿业大学
| 4
|
广西师范大学
| 4
|
徐州师范大学
| 4
|
中国农业大学
| 4
|
上海戏剧学院
| 4
|
济南大学
| 4
|
河北经贸大学
| 4
|
延边大学
| 4
|
南京财经大学
| 4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4
|
43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3
|
广西大学
| 3
|
海南大学
| 3
|
中央美术学院
| 3
|
吉林财经大学
| 3
|
曲阜师范大学
| 3
|
北京工业大学
| 3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3
|
同济大学
| 3
|
西藏大学
| 3
|
云南师范大学
| 3
|
江西师范大学
| 3
|
华中农业大学
| 3
|
南昌大学
| 3
|
杭州师范大学
| 3
|
中国音乐学院
| 3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3
|
山东经济学院
| 3
|
广州美术学院
| 3
|
重庆工商大学
| 3
|
重庆师范大学
| 3
|
44
| 安徽财经大学
| 2
|
浙江工业大学
| 2
|
南京晓庄学院
| 2
|
山东工商学院
| 2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2
|
山西师范大学
| 2
|
东北大学
| 2
|
沈阳师范大学
| 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
|
山东工艺美术大学
| 2
|
浙江外国语学院
| 2
|
新疆师范大学
| 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2
|
海南师范大学
| 2
|
大连民族学院
| 2
|
中国戏曲学院
| 2
|
华东理工大学
| 2
|
北京联合大学
| 2
|
南京林业大学
| 2
|
云南财经大学
| 2
|
南京审计学院
| 2
|
贵州大学
| 2
|
南通大学
| 2
|
山东科技大学
| 2
|
华侨大学
| 2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2
|
内蒙古民族大学
| 2
|
浙江理工大学
| 2
|
广州大学
| 2
|
南京理工大学
| 2
|
江南大学
| 2
|
上海体育学院
| 2
|
贵州民族大学
| 2
|
广西民族大学
| 2
|
首都医科大学
| 2
|
西南民族大学
| 2
|
浙江传媒学院
| 2
|
南京工业大学
| 2
|
伊犁师范学院
| 2
|
北京电影学院
| 2
|
45
| 华北电力大学
| 1
|
中央戏剧学院
| 1
|
首都经贸大学
| 1
|
中国金融学院
| 1
|
武汉理工大学
| 1
|
青海师范大学
| 1
|
东北工学院
| 1
|
南京邮电大学
| 1
|
重庆理工大学
| 1
|
北京理工大学
| 1
|
东北林业大学
| 1
|
西南交通大学
| 1
|
四川美术学院
| 1
|
华东交通大学
| 1
|
西华师范大学
| 1
|
西北民族大学
| 1
|
河南师范大学
| 1
|
昆明理工大学
| 1
|
西安财经学院
| 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
|
北京印刷学院
| 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1
|
台州学院
| 1
|
云南农业大学
| 1
|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 1
|
台湾大学
| 1
|
北京工商大学
| 1
|
福州大学
| 1
|
吉林工业大学
| 1
|
广东商学院
| 1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1
|
香港浸会大学
| 1
|
重庆三峡学院
| 1
|
长春税务学院
| 1
|
安徽农业大学
| 1
|
兰州交通大学
| 1
|
天津商学院
| 1
|
天水师范学院
| 1
|
唐山师范学院
| 1
|
浙江科技学院
| 1
|
45
| 江苏大学
| 1
|
沈阳体育学院
| 1
|
西安外国语学院
| 1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1
|
陕西财经学院
| 1
|
澳门大学
| 1
|
香港城市大学
| 1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 1
|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 1
|
天津商业大学
| 1
|
黄冈师范学院
| 1
|
长春理工大学
| 1
|
山西财经大学
| 1
|
香港中文大学
| 1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 1
|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 1
|
漳州师范学院
| 1
|
广州星海音乐学院
| 1
|
温州师范学院
| 1
|
云南民族大学
| 1
|
苏州科技学院
| 1
|
北京林业大学
| 1
|
重庆文理学院
| 1
|
上海海洋大学
| 1
|
山东艺术学院
| 1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1
|
长春师范学院
| 1
|
武汉纺织大学
| 1
|
沈阳工业大学
| 1
|
中国计量学院
| 1
|
中国地质大学
| 1
|
北京服装学院
| 1
|
大连外国语学院
| 1
|
广西艺术学院
| 1
|
北方工业大学
| 1
|
北京物资学院
| 1
|
湖南商学院
| 1
|
河北工业大学
| 1
|
中共中央党校
| 1
|
湖南财经学院
| 1
|
景德镇陶瓷学院
| 1
|
山东建筑大学
| 1
|
北京体育大学
| 1
|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 1
|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 1
|
延安大学
| 1
|
温州大学
| 1
|
中国美术学院
| 1
|
湖北民族学院
| 1
|
沈阳农业大学
| 1
|
中国石油大学
| 1
|
长江大学
| 1
|
福建农林大学
| 1
|
贵州财经学院
| 1
|
山东理工大学
| 1
|
中国海洋大学
| 1
|
甘肃政法学院
| 1
|
福建林学院
| 1
|
天津音乐学院
| 1
|
绍兴文理学院
| 1
|
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中排名前10名的高校获得的总得奖数占所有得奖数的百分比分布图如图三所示:
图三: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中排名前10名的高校获得的总得奖数占所有得奖数的百分比分布图
从图三可以看出,高校社科奖一、二、三等奖得奖总数前十名的10所高校获奖的总数占到了全国所有高校获奖总数的43.02%。这反映出高校人文社科领域中,实力强大的学者往往集中在少数具有悠久传统的高校里。
三 余 论
高校社科奖是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级别最高、影响最大、评选最严格的学术奖励,其获奖成果代表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际水平。[1]本文的第一部分对获得一等奖的高校进行了统计排行,第二部分对获奖总数进行了统计排行。获得一等奖前十名的高校的条形图见图四,获得一、二、三等奖总数前十名的高校的条形图见图五。
图四:一等奖获奖成果总数前十个高校的条形图(含并列名次)
图五:一、二、三等奖获奖成果总数前十个高校的条形图(含并列名次)
图五:一、二、三等奖获奖成果总数前十个高校的条形图(含并列名次)
通过对比图四和图五可以发现,一等奖排行榜中排名前10名的17所高校中有10所高校在总得奖排行榜中仍然位列前十位,这十所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这10所高校在两个排行榜中的名次对比如表四所示:
表四:在一等奖排行榜中位于前10位同时也在总排行榜中位于前10位的高校名次对比
一等奖排行榜前10名的高校中有7所高校尽管不在总得奖排行榜的前10位,但是排名均在前20位以内。这7所高校为: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这7所高校在两个排行榜中的名次对比如表五所示:
表五:在一等奖排行榜中位于前10位但在总排行榜中跌出前10位的高校名次对比
从表四、表五观察可知,在一等奖排行榜中位于前10名的高校,在总得奖排行榜中均位列前20名内。这一现象反应出:获得高校成果奖一等奖的数目较多的学校,往往一、二、三等奖总得奖数也较多。如果说一个高校获得一等奖的学者数目越多说明了该高校拥有的顶尖学者越多,那么一个高校获得一、二、三等奖获奖总数的学者数目越多则体现了该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流学者越多,在相关领域的竞争力较强。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高校在人文社科领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即优势学科和顶尖学者往往集中在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少数高校里。
参考文献:[1]匡鹏飞、沈威高校语言学成果评价的崇实取向《汉语学报》2013第4期。
说明:本项研究是由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信息处理小组的集体成果,由沈威领头,刘华林、范婷、刘人宁参与。本文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语法‘普—方比较研究’( 11JJD740017 )” 、全球华语语法研究 ( 11&ZD128 ) 、汉语核心词研究(10JJD740011)、华中师范大学自主项目(120002040303 )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