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至27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华中师范大学)推普实践队在指导老师申定羽、王毅的带领下,前往湖南省茶陵县湾里村,围绕乡村语言景观与村民语言使用状况开展为期五天的深入调研。实践队聚焦当地的语言景观,以及普通话推广与方言使用的实际问题,力求在乡村语言生态研究与服务中贡献学术智慧与青年力量。
入户访谈,聆听语言使用真实声音
在调研组组长李子璐的统筹下,队员贾丽燕、焦蒙蒙、吴宝锴等人分工合作,围绕村民的日常用语习惯、普通话掌握情况、方言使用频率等展开入户走访。调研组共实地走访湾里村70余户村民,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51份,深入了解当地方言的使用情况,为普通话推广工作的精准施策提供基础支撑。

“很多村民都愿意配合我们的调研,他们对普通话的接受度很高,但在实际交流中仍然以方言为主。”队员焦蒙蒙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田野观察,勾勒乡村语言景观图谱
除了入户调查,调研组还对湾里村的语言景观进行了系统观察与记录。队员走访了湾里村的街道标识、宣传标语、文化墙、公共服务设施等重点区域,对各类语言标识的语言种类、使用频率与规范程度进行了细致标注与归类,绘制出湾里村当前的语言景观初步图谱。
湾里村党总支副书记杨年苟指出:“语言景观是一种‘可视化语言使用’的窗口,它不仅反映语言政策的落实情况,也折射出当地群众的语言认同。”

学以致用,书写语言服务的青年担当
此次调研不仅锻炼了队员的田野能力和专业素养,也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语言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调研组表示将结合所得资料撰写调研报告,并在后续推普实践中持续追踪湾里村语言生态的变化,探索更具实效性的推普路径。

“当我们走进田野、面对真实的语言环境时,课堂上的知识才真正活了起来。”队员贾丽燕感慨地说道。
通过此次走访调研,语言研究所推普实践队以实际行动践行“服务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使命,用专业与热情将学术写进广袤大地,以青年之力为乡村语言服务注入新动能。
通讯员:李子璐
审核:匡鹏飞、王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