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配置、句式语义和词汇语义对“把”字句的制约 金立鑫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讨论双命题结构“把”字句的部分句法语义条件。文章考察了四种论元成分(施事、工具、结果、受事)在“把”前位置或“把”后位置的各种配置以及补语对这些论元成分进行述谓所构成种种合格的结构和不合格的结构,然后通过词汇、句法、句式的三条原则对这些结构作了解释。这三条原则是:1)词汇语义选择原则;2)关系位置相邻原则;3)句式语义一致原则。本文试图通过这三条原则建立起双命题结构“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规则,并将其推广到其他句式的解释上。 关键词: “把”字句 论元 句法位置 关系位置相邻原则 句式语义原则 词汇语义原则 零. 引言本文仍然遵循实验科学的基本原则,在结构语言学的基础上,借用配价语法、句式语法、词汇函项语法的一些概念和方法,考察“把”字句内部结构的必要条件,主要是由动词和补语充当谓词的双命题结构“把”字句的句法和语义条件。“把个凤丫头病了”“把头一抬”“把盐当糖吃”以及名词分裂结构“把桔子剥了皮”“把缸里挑满了水”一类不在本文考察范围之内。从双命题“把”字句的补语与前面的成分所构成的命题结构来看,主要有三种构成方式:(1)补语述谓(predicate,本文采用命题语义分析中的这一说法)“把”后面的名词所构成的命题结构;(2)补语述谓“把”前面的名词所构成的命题结构;(3)补语述谓动词核心所构成的命题结构。任玉华(2000)专门讨论过“把”字句的补语与前面成分的关系,但其做法与本文不同。以下我们逐一讨论。 一. 补语述谓“把”后面的名词的“把”字句 这一节我们考察补语述谓“把”后面的名词构成命题结构的“把”字句,并将其作为变量用不同的论元替换,以此一一考察“把”后面不同的名词论元角色以及补语和这些论元角色之间的选择关系。(1)施事+BA+Np+V+C 1) a他把衣服洗干净了 b*他把衣服洗累了 2) a他把这本书翻破了 b*他把这本书翻得眼睛发花 3) a他把这把刀切钝了 b*他把这把刀切累了 4) a他把这根绳子捆断了 b*他把这根绳子捆累了 5) a他把这篇论文写完整了 b*他把这篇论文写病了 6) a他把这些房子盖低了 b*他把这些房子盖死了 当“把”前面的名词为“施事”,则“把”后面的名词可以有:“受事”(例1、2)、“工具”(例3、4)和结果(例5、6,张伯江2000认为“把”字句排斥结果宾语,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将这一类主语为施事,补语述谓“把”后名词的“把”字句的规则总结为: A 把 P/I/R V C[p/i/r] (A=施事, P=受事, I=工具, R=结果,C=补语,[]内的字母表示补语指向) (2)工具+BA+Np+V+C 7) a这台计算机把答案计算错了 b*这台计算机把答案计算坏了 8) a这只模子把饺子包坏了 b*这只模子把饺子包锈了 9) a这把刀把肉切碎了 b*这把刀把肉切钝了 10) a这根绳子把书捆紧了 b*这根绳子把书捆断了 11) a这把刀把他切累了 b*这把刀把他切钝了 12) a这根绳子把他勒出血了 b*这根绳子把他勒断了 当“把”前面的名词主语为“工具”,则“把”后面的名词可以有:“结果”(例7、8)、“受事”(例9、10)、“施事”(例11、12)。工具作“把”前名词的“把”字句的句法和语法意义规则为: I把 R/P/A V C[r/p/a] (3)结果+BA+Np+V+C 13) a这本书把他写得昏头昏脑 b*这本书把他写完了 14) a这间屋子把他盖穷了 b*这间屋子把他盖得很宏伟 15) a这些衣片把一把裁剪刀剪钝了 b*这些衣片把一把裁剪刀剪好了 16) a这篇文章把两枝毛笔写秃了 b*这篇文章把两枝毛笔写完了 当“把”前面的名词为“结果”,则“把”后面的名词可以有:“施事”(例13、14)、“工具”(例15、16),而不可能有“受事”: 17) b*那些衣片把这块布剪碎了 18) b*这道菜把那条鱼做得太咸了因此,“结果”作“把”前名词的“把”字句的句法和语法意义规则为: R把A/I V C[a/i] (4)受事+BA+Np+V+C 19) a这些衣服把他洗累了 b*这些衣服把他洗干净了 20) a这些问题把他弄糊涂了 b*这些问题把他解决完了 21) a这道题把这台计算机算出了故障 b*这道题把计算机算出答案来了 22) a这些衣服把洗衣机都洗坏了 b*这些衣服把洗衣机都洗好了 23) a这药片把他的新毛病吃出来了 b*这药片把他的老毛病吃剩下了一片 24) a这些衣服把洗衣机的故障也洗出来了 b*这些衣服把洗衣机的故障洗干净了 当“把”前面的名词为“受事”,则“把”后面的名词可以有:“施事”(例19、20)、“工具”(例21、22)、“结果”(例23、24)。“受事”作“把”前名词的“把”字句的句法和语法意义规则为: P 把 A/I/R V C[a/i/r] 现总结规则如下:(1) A 把 P/I/R V C[p/i/r] (2) I把 R/P/A V C[r/p/a] (3) R把A/I V C[a/i] (4) P 把 A/I/R V C[a/i/r] 根据以上考察的结果,可以自然推导出如果以“把”后面的名词为坐标变量的话,“把”前面不同的名词的论元角色以及补语和“把”后名词的论元角色之间的选择规则应该为: (5) P/I/R 把A V C[a] (6) A/R/P把I V C[i] (7) A/I/P 把R V C[r] (8) A/I 把 P V C[p] 以上补语述谓“把”后名词的合格的“把”字句总共有11种。 二. 补语述谓“把”前面的名词的“把”字句这一节我们考察补语述谓“把”前面的名词构成命题结构的“把”字句,我们采用和上一节同样的方法,先以“把”前面的名词为考察对象,并将其作为变量用不同的论元替换,以此一一考察“把”前面不同的名词的论元角色以及补语和这些论元角色之间的选择关系。 (1)施事+BA+Np+V+C 25) 他把这些问题弄明白了 26) 他把这幅画儿看懂了 27) 他终于把这首歌听清楚了 28) 这孩子把最难的哲学书也读懂了 以上例子中,“把”前的名词都是施事,“把”后的名词都是受事,补语在命题语义上述谓“把”前的名词。但是如下例句: 29) *他把这把刀切累了 30) *他把这根绳子捆得眼睛发花 31) *他把这本书写病了。 32) *他把这间房子盖穷了。 (2) 工具+BA+Np+V+C 33) *这把刀把他/树枝/柴火砍钝了 34) *这支笔把这篇文章/这个学生/写秃了 (3) 结果+BA+Np+V+C 35) *这篇文章把他写的条理不清 36) *这间房子把他盖得太低了 (4) 受事+BA+Np+V+C 37) *这些衣服把他/洗衣板洗干净了 38) *这扇窗户把他/毛巾/擦得很亮以上句式都违反了“把”字句的句式语义原则(详下)。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这一类“把”字句是相当严格的,“把”前的名词只能是施事,“把”后的名词只能是受事。如果是其他角色,句子不合格(例29—38)。我们将这一类“把”字句的语义结构规则概括如下: A 把 P V C[a] 补语述谓“把”前名词的合格的“把”字句我们只得到1种。 三. 补语述谓核心动词的“把”字句我们把汉语动词后面的补语分为以下几类:(1)情状补语(描写动作的状态,句法上通常可转换为状语,但语义上有变化);(2)程度补语(具有程度特征的形容词或动词可接受这一陈述);(3)结果补语(不能转换为状语);(4)动量补语(由动量词充任);(5)时量补语(由时量词充任);(6)处所补语(由处所词充任);(7)趋向补语(由趋向动词充任);(8)可能补语(有“V得C V不C”格式)。在“把”字句中,这些补语并非全部可以用来陈述动作本身,有很多是用来陈述“把”前后的名词的。例如“程度补语”(张三把李四爱疯了),“结果补语”同样如此(张三把酒喝醉了;张三把洞挖深了);“处所补语”通常陈述“把”后面的名词的所处位置(把花儿种在院子里);“趋向补语”通常陈述“把”后面的名词的移动方向(把书带来)。“可能补语”似乎与“把”字句不能兼容(*把饭吃得下/不下)。因此,在本节中我们所要考察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为:情状补语、动量补语、时量补语三类。这三类结构根据4种论元的组合配置,应该能得到48种句子,限于篇幅我们略去一些前面已经证明为显而易见的错误类型,并且简化了一些结构式的描写。 (1)情状补语 39) 他(故意)把饭吃得很慢 40) 他把书翻得很快 41) ?他把毛笔写得很慢 42) ?他们把房子盖得太快了 43) ?他把绳子勒得很紧(?紧紧地勒;?绳子很紧) 44) *绳子把草捆得很快 45) *酒把他喝得很慢 46) *字把他写得很快情状补语陈述动词的“把”字句中,只有施事主语句勉强能够合格,其中宾语为受事的合格率较高 。 (2)动量补语 47) a他把地扫了一下 b*他把饭吃了一下 48) a他把笔划了一下 b*他把笔写了一下 49) a他把饺子包了一下 b*他把房子盖了一下 50) *绳子把草捆了一下 51) *酒把他喝了一下 52) *文章把他写了一下上面的例子说明,“把”字句中的动量补语也仅仅在“A把PVC”的格式中才能起作用,并且这一格式中也存在不合格的情况,我们将在下面专门作出解释。 (3)时量补语 53) a?他把地扫了一会儿 b*他把饭吃了一会儿 54) a?他把笔划了一会儿 b*他把笔写了一会儿 55) a?他把饺子包了一会儿 b*他把房子盖了一会儿 56) *绳子把草捆了一会儿 57) *酒把他喝了一会儿 58) *文章把他写了一会儿从上面的情况来看,主语是施事的结构比较容易合格,时量和动量补语对动词有要求(详下)。时量补语合格度较低。我们将这些合格的“把”字句描写为: A 把 R/I/P V C[Vm/Vn/Vd] (Vm=V-情状; Vn=V-动量; Vd=V-时量) 补语述谓核心动词的“把”字句我们一共得到9种合格的格式。 以上我们用施事A、工具I、结果R、受事P这四个参数来配置不同的“把”字句,数学上第一种“把”字句应该有16种(“把”的前后各有4种论元,组合得到4×4),第二种也应该有16种,第三种数学上应该有48种(16×3)。在总共80种可能的“把”字句结构中,我们实际得到的只有21种。有59种不合格的“把”字句被排除掉了。到底有哪些不合格的“把”字句被我们排除了呢?排除它们的条件是什么呢?换句话说,这个“过滤装置”是怎样的?本文以下分别讨论。 四. 合格和不合格的双命题“把”字句的数量和结构的描述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我们所得到的合格的“把”字句一共21种,它们分为三类:第一类(11/16种): A 把 P/I/R V C[p/i/r] I把 R/P/A V C[r/p/a] R把 A/I V C[a/i] P 把 A/I/R V C[a/i/r] 第二类(1/16种): A 把 P V C[a] 第三类(9/48种): A 把 R/I/P V C[Vm/Vn/Vd] 在所有的80种逻辑可能中,有59种可能性被排除,剩下的21种中,第一类11种(占52.8%)是补语述谓“把”后的名词的,第二类1种(占4.5%)是补语述谓“把”前的名词的,第三类9种(占42.8%)是补语述谓动词的。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在“把”字句双命题结构中,由“N1 + V”和“N2 + C”构成两个命题的结构占绝大多数而且使用频率也是最高的。然而它们却是一种看起来比较奇怪的结构:动词越过N2与N1构成命题,补语越过动词与N2构成命题,如图(1): N1 把 N2 V C 汉语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结构,这样的结构具有什么合理性,因为牵涉的因素比较复杂,本文在下一节再作分析。第二种“把”字句的结构如图(2): N1 把 N2 V C N1和C之间是所谓的“长距离约束”,结构上不太合理,因此受到严格的限制。其限制条件是:所有的主语和补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为“感事”——句首名词是补语表现感受的主体 。例如: 59) 我把他看得清清楚楚 60) 他把问题想得明明白白 61) 我把他的话听得似懂非懂 62) 他把这种气味闻厌了 63) 他把这金牛摸了个够 64) 我们把足球踢了个痛快 65) 他把饭吃饱了只有这一种“把”字句采用了这种结构框架(参见5.2节:关系位置相邻原则)。我们可以将主语作为补语的“感事”作为这一类“把”字句的充分条件。或许有人要问,被动句也属于这种结构,为什么是常见的呢?这里有个“结构内”和“结构外”的区别。被动句的句首名词具有话题的性质,属于结构外的。在结构内它在动词后有一个移动时留下的“语迹”t,补语所指向的是这个语迹t,而这个语迹t的照应成分就是句首名词。实际上在汉语中大量的补语在表层上并没有命题结构中的主题名词,这些名词不是被移走了,就是焉境耍ɡ纾骸八韧炅恕逼渲械奈酱省巴炅恕彼赶虻囊现魈庥锉簧境恕U饫锏纳境瓶梢粤碜餮芯俊R虼耍导噬媳欢洳⒉皇浅ぞ嗬朐际导噬先缤迹?): N1 被 N2 V (N1) C “把”字中第三种合格的结构如图(4)(不重要的细节略去): N1 把 N2 V C 补语述谓动词本身,结构上并没有什么不合理的,按理说应该有相当多的可能性,但实际上却只有9种结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数学上最多的可能性(48种)而实际上却很少有合格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动摇了我们以往对补语的看法:补语是对谓语的补充说明。从上面的情况来看,实际上补语并非是对谓语动词的说明,而更多的是对前面名词的说明,可以说补语是句子的第二谓语,这种句型跟重动句、被动句的句式语义构成句式对立,本文在下一节5.2中将作具体分析。在以上结构中被排除掉的结构是: 第一类(5种): A 把 A V C[a] I把 I V C[i] R把R/P V C[r/p] P把 P V C[p] 这5种结构中,除了“R把P V C[p]”我们可以用下面提到的词汇语义选择原则来解释:结果无法选择受事,即在任何格式中,不存在“R 把P ”的结构式,或者“R V P”的结构式。其他4种不合格的结构全部可以归结为“把”前后的名词不能“自涉”来解释,或者说,在元语言系统中,同一个论元角色不能被复制。类似“我把我打伤了”这样的句子中的两个“我”并不是同一个论元角色。这样,第一类结构中所有不合格结构已经得到解释。 第二类被排除掉的结构有15/16种: A 把 A/I/R/ V C[a] I 把 I/A/P/R V C[i] R 把 R/A/I/P V C[r] P 把 P/A/I/R V C[p] 一共有15种,我们可以用上面的“自涉”规则从中排除掉4种,另外还剩下11种。我们将在下一节作出解释。 第三类被排除掉的结构是(39/48)种: A 把 A V C[Vm/Vn/Vd]=3 I把 I/R/P/A V C[Vm/Vn/Vd]=12 R把R/A/I/P V C[Vm/Vn/Vd]=12 P 把P/A/I/R V C[Vm/Vn/Vd]=12 一共有39种,用“自涉”规则排除掉12种(3×4),还剩下27种。我们也将在下一节作出解释。 五. 从三条基本原则看“把”字句的结构条件 构成一个合格句的最基本的原则可以归结为:(1)词汇语义选择原则;(2)关系位置相邻原则;(3)句式语义一致原则。这三者之间关系为:关系相邻原则为结构框架的建立提供心理和语义的可能性;句式结构为表达内容提供结构框架(此结构框架已经通过关系相邻原则的验证),并保证该结构与所表达内容一致;词汇语义选择原则在结构框架内保证成分之间的相互匹配。本文通过对以上“把”字句的考察结果作为分析对象加以论述。 5.1 词汇语义选择原则词汇语义选择限制在句法中的作用很早就被语言学家以及各种语法理论所重视,Chomsky(1965:95),词汇语法(Richard Hudson, Word Grammar,WG ),心驱动短语结构语法(Head-Driven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HPSG),以及近年来更接近自然语言处理的XTAG语法 ,XHPSG 以及跨语义和句法研究的文献中有大量论述。早期生成语法的词汇语义选择限制理论在词汇搭配上作了一些语义上的限定,例如: buy [+V,+[+HUMAN]----[-ABSTRACT] ] 横线表示动词的位置,横线前是对其主语特征的要求,横线后是其宾语特征的要求。这样规定限制了动词选用哪一类名词作主语,哪一类名词作宾语。(徐烈烱,1988:105)要使这种限制规则能够得到更为细致的刻画,还必须作进一步的加工。这一工作在WG,HPSG,XTAG,XHPSG,“基于常识的计算机语言处理”方案(Erik T. Mueller,1990--2002 )以及国内“知网”(董振东,1999--2003)中有了更多的进展。此外,词汇函项语法的基本方法也相当有效(赵军,1996)。实际上,词汇的语义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句法结构的成员(也可参照配价语法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知网”、词汇函项语法和配价语法的基本思想,可以将词汇的语义结构及其内部函项关系描写为:有词f,其函项为a,b,c,d……,结构为: f(a,b,c,d……)括号内的函项表现f的各种属性或语义特征(该属性可以通过语料库统计得到其频率顺序,可参照董振东,知网),例如:衣服(外观函项:尺寸,颜色,漂亮,难看,干净,脏,大,小,肥,破……;价值函项:便宜,贵……;质料函项:……;数量函项:……)洗(施事函项:人物;工具函项:洗衣机、洗衣板、洗衣盆、洗衣粉、肥皂……;对象函项:餐具,服装,蔬菜,水果,……;自身函项:速度,频率,时量……;结果函项:干净,破,白—褪色……)设某结构为“把”字句,并设动词为“洗”,且动词所选宾语为“服装”,则该“把”字句和动词“洗”以“衣服”内部的“外观”函项作为结构候选项。词汇语义选择原则是在结构组织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的,是结构内的成员根据结构关系和结构所赋予的语义角色(论元关系)进行选择组合时所遵循的原则。如结构“A把PVC[a]”对该结构内所有成员的语义要求以及各成员之间的选择要求。例如我们前面描写的第一类合格的“把”字句结构:(1)A 把 P/I/R V C[p/i/r] (2)I把 R/P/A V C[r/p/a] (3)R把A/I V C[a/i] (4)P 把 A/I/R V C[a/i/r] 句式(1)要求主语为施事(当然必须是有生命的),“把”的宾语依次可以为受事、工具、结果。这些成分必须在词汇函项上与动词、施事相匹配。其它三种句式可以类推。下面我们仅举最严格的一种“把”字句来作例子: A 把 P V C[a] 在这一句式中,“把”前的名词要求具有施事性,把后的名词具有受事性。并且结构中的施事受到核心动词和补语的双重选择(反过来说施事名词对核心动词和补语的两次选择也可以,实际结果相同),只要有一个选择失败,结构就不合格。例如: 60) *钢笔把张三打碎了 61) *张三把这个问题弄坏了 60)虽然补语和主语之间在语义上有可选择性(“钢笔碎了”),但是动词和主语的语义没有可选择性,主语不具有施事性。61)虽然主语和动词之间的语义具有可选择性,动词和宾语之间语义也兼容,但是补语和宾语之间语义没有可选择性(如果补语和宾语之间在语义上有可选择性,则可以构成普通的“把”字句)。我们认为,词汇语义选择原则更重要的是能够排除下面的错句: 62) *石头把三角形打死了 63) *Happiness walked down the street. 62)和63)结构内的所有成员之间完全没有任何语义选择关系。这种所谓合乎语法而不可接受的句子早在50年代Chomsky就已经指出过了。 词汇语义选择原则也可以用来解释类似下面的所有结构: 64) *他把衣服洗累了 65) *他把这本书翻得眼睛发花 66) *他把这把刀切累了 67) *他把这根绳子捆累了 68) *他把这篇论文写病了 69) *他把这些字都写累了例64)——69)补语述谓“把”后的名词,结构是不合格的,因为“衣服”不具有“累”的属性;“刀”也没有“累”的属性,如此类推。例66)可参照上文例21),如果作为补语述谓“把”前的名词来解释,那就违反了“句式语义原则”,与“被”字结构的句式语义产生结构争夺。其结果是说话人必须将“把”变换为“被”,那么结构合格(他被这把刀切累了)。同理,如果补语述谓的是“把”前的名词,则结构需要变换,将64)-69)变换为70)-75)结构合格: 70) 衣服把他洗累了 71) 这本书把他翻得眼睛发花 72) 这把刀把他切累了 73) 这根绳子把他捆累了 74) 这篇论文把他写病了 75) 这些字把他写累了以上的例子也可以用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句式语义原则来解释(例如将例64)——69)换成“被”,结构合格)。 下面看第三类“把”字句中的一些合格结构式中的不合格句: 76) a把书翻了一下/一会儿 b*把饭吃了一下/一会儿 77) a把书看了一下/一会儿 78) a把笔转了一下/一会儿 b*把笔买了一下/一会儿 79) a把手拍了一下/一会儿 80) a把头点了一下/一会儿 b*把课上了一下/一会儿 81) a把地扫了一下/一会儿 82) a把菜炒了一下/一会儿 83) a把眼睛眨了一下/一会儿 b*把车子驾驶了一下/一会儿 84) a把桌子擦了一下/一会儿 85) a把凳子拖了一下/一会儿 b*把凳子坐了一下/一会儿 86) a把电话敲了一下/一会儿 87) a把牙齿咬了一下/一会儿 b*把电话打了一下/一会儿 上面“一会儿”的合格性要比“一下”差。这种现象不仅和词汇语义的选择有关,而且还跟句法位置或句式结构有关。最典型的“把”字句中“把”后的名词成分一般倾向于定指的、已知的。对定指对象施加影响要求一定的完整性(不定指的、未知的对象没有这一要求)。而完整性要受到时间上的限制。上面结构中所给出的时间限制是“短时”,因此,要求给出的动词必须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整地完成。a类例子动词短语的短时持续性特征与短时性补语“一下”匹配的较好(但是跟“一会儿”匹配的不太好。原因在于“一会儿”的时间要比“一下”长)。因此能够完成对“定指”性N1进行“处置”的任务,所以能构成合格的结构,而b类例子中动词短语的非短时性特征与短时性补语“一下/一会儿”互相冲突,所以无法构成合格的“把”字结构。如果我们把b类句子如果全部换成SVO句式,句子可以合格。例如: 88) 吃了一会儿饭 89) 写了一下字 90) 喝了一会儿水 91) 上了一下课这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宾语的不定指性并不要求动作的完整性,所以这类结构能够成立。以上现象中不乏有不少中间状态,这也是定指和不定指之间的连续以及完整和不完整之间的连续现象造成的。 但是词汇语义选择限制原则并不能排除下面的情况: 92) *老王隔壁的把车子新买来的擦得干干净净 93) *隔壁的车子把新买来的老王擦得干干净净 94) *新买来的车子把隔壁的老王擦得干干净净 95) *隔壁的老王擦得干干净净新买来的车子这需要关系位置相邻原则来解决。 5.2 关系位置相邻原则结构的一个初始概念 是“依存”(转引自杨宁,1990),否则不存在结构。一个成分必须寻求到另一个能与其匹配的成分,才能构成一个结构。综合语中形态上的一致关系(性、数、格)都是用来表示这种依存关系的形式化手段,在分析语中通常用距离上的远近来表现。关系越密切的距离越近,关系越松散,距离越远(参见陆丙甫:2004)。综合语在表现句法关系上的代价是设立相应的句法形式,得益是句法依存关系变得清晰可见。分析语在句法关系上的代价是组合过程的试错步骤的不确定性,得益是形态简单。可以简单的说,综合语是形式复杂而理解相对简单的语言,分析语是形式简单而理解相对复杂的语言。后者通过心理操作以弥补形式上的简单化。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语言,形式上的可组合性,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在综合语中,性、数、格的一致性是构成一个结构体的必要条件。俄语、德语、法语中如果形容词、冠词和名词之间语法的“性”不能一致,则视为不合法,它们之间不应该构成一个结构。同样,在分析语中,两个互相相连的成分之间必须具备可组合的可能性,如果不具备这种可能性,则不构成结构体。这种可能性一方面是词类的规定性,例如: 96) 老王很快买来了一大堆吃的 “老王”(不必考问这个词的具体意义)的名词属性不可能和“很”的副词属性构成结构体,而副词却能和动词形容词构成结构体。这些都是一些语言中的普遍性常识,属于“原则系统”或者语言能力的范畴。人类语言的理解机制和生成机制是建立在这些最为基本的常识性的原则系统上的。另一方面是词类组合上的方向。由于语言的线性性质,组合方向只可能有两种选择:向右的和向左的。以结构核心为视点,附加成分只能处于核心的前面或者后面,处于前面的附加成分向右指,处于核心成分后面的附加成分,向左指。这是一般的倾向。但是研究表明,也有些在结构上向右指,而语义上向左指的情况。这种“指向”应该是双向的。A和B两个单位构成一个结构是这两个单位互相寻找并试图组合对方的结果。下面我们用这个原则来解释上一节还没解释过的两种“把”字句的结构(第一种结构和第三种结构)。合格的双命题结构“把”字句中,最多的一种结构是: N1 把 N2 V C N1居于句首,它唯一的结构搜索方向是向右,第二成分是“把N2”,试错:“N1把N2”失败,N1必须继续向右搜索试错,“N1 + V”符合语言的普遍结构原则,结构成功。N2随后搜索试错,“N2 + C”(C通常为形容词),结构成功。至此,两个命题的组合得以完成。上面我们提到结构核心,这个概念可以蕴含依存,那么核心应该是更为初始的概念,是比依存更有解释力的概念 。从结构距离上来看,与核心关系越为紧密的成分越应该靠近核心 (Behaghel, 1932;Bybee, 1985;Givón, 1991——转引自陆丙甫1998r。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关系位置相邻原则” 。这一点在分析型语言中或许更为明显。但是从命题结构在句法位置上的安排来看,上面的“把”字句并不符合这一原则。但是为什么这类“把”字句却得以成立呢?从句法上来看,某些“把”字句确实是因为动词后面的宾语和补语争夺位置而引起的结果。因为从语义关系上看,宾语和动词最为密切,宾语理应靠近动词(陆丙甫,2004),而从时间顺序上看,补语理应在动词之后。根据黄正德(2004)的理论 ,汉语动词的正常位置在句子的倒数第二个位置上,这样,原来都应该处在动词后面的两个成分宾语和补语就发生了位置争夺。调解的最佳策略便是同时满足双方的要求而且满足动词在倒数第二位置的规则,于是,宾语放在动词前面满足它靠近动词的要求,补语留在动词之后,动词仍然处在倒数第二个位置。这就形成了“S把OVC”的句法格局。可见,宾语前移在句法上是位置冲突因素推动的结果。此外,更多情况下是上下文衔接照应要求因素的推动,至于宾语为何移动到SV之间而不移动到S之前,这主要是篇章中的话题链要求的结果(参见金立鑫,1997)。如果单单从句法冲突角度来看,重动句其实也是一个调解位置冲突的办法,复制一个动词,让两个动词各带一个附加成分,也可以相安无事。或者将宾语索性提前到句首。但是重动句的句式语义在于回答原因(张望熹,2002,魏扬秀,2001),而提前到句首则要有说话人改变话题的意图。而如果说话人并非需要表达原因,也并非要改变话题,那么“S把OVC”结构便是最佳选择。因此,在句法和句式语义的双重推动下,双命题结构“把”字句尽管两个命题交叉相嵌,但是最终还是获得了它存在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类“把”字句在结构位置上还能得到一些距离位置原则的解释的话,第二类“把”字句的长距离约束就显得相当的勉强,这也是导致这类“把”字句合格最少的原因。即使这类格式能够合格,条件也相当严格:主语必须是能够控制动词并且承受补语感受的主体,以此突出该成分对后续动词和补语的控制,不致于使结构失去连接线索。我们认为,建立关系位置相邻原则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用来排除上面93)——95)的不合格结构。93)违背了名词附加语向右指的位置相邻原则;94)“隔壁”和“老王”违背位置相邻原则,“车子”和“新买来的”同样;95)“车子”和“干干净净”违背位置相邻原则;96)“擦得”和“车子”违背位置相邻原则。可以说,关系位置相邻原则是为构造一个合理的结构式以表现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建立的原则。然而,关系位置相邻原则并不能排除下面的情况: 97) b*绳子把草捆得很快 98) b*酒把他喝得很慢这需要“句式语义原则”来解决。 5.3 句式语义一致性原则在一个稳定的系统中,每个部件都有自己特定的功能,分工明确,如果不同部件有相同的功能,将造成系统的混乱,使系统变得不稳定,严重的会造成系统瘫痪。同理,在一个语言系统中,每一种句式都有自己特定的表达功能,各种句式及其表达功能形成一个场,场内的所有成员对立互补。句式语义原则有两条准则:(1)所有句式的结构必须与其句式语义上保持一致(对应)关系;(2)各句式在结构和语义上保持对立,互不侵犯(混淆)。这种原则跟语义场理论的基本原则一致:同一语义场内的各个成员各自统辖相应的语义域,任何一个成员的语义域范围发生变动,将会引起相关成员(通常为邻居)在语义域范围上的变动。张伯江(2000)归纳“把”字句的句式语义为:“由A作为起因的、针对选定对象B的、以V的方式进行的、使B实现了完全变化C的一种行为”,而实际上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现象还包括使A发生变化的“把”字句,以及描写动作状态的“把”字句。因此我们将“把”字句的句式语义 可以表述为“A通过B事件,使C或者A,产生D结果或状态”(这一表述是在薛凤生1994,崔希亮1995,金立鑫1997,张伯江2000,等学者以及本文的基础上作出的)。以上所归纳的“把”字句的句式语义保留了张伯江(2000)的基本特征外,所涵盖的对象要大一些。第一条准则所谓“句式的结构与其句式语义保持一致(对应)关系”通俗地说就是:表达该结构所能表达的。由于“把”字句的句式语义中最主要的是说明主语对宾语的影响所造成的某种结果或状态,如果该结构无法表达这一句式语义,这就犯了“表达该结构所无法表达”的错误。例如上面的97):“绳子”通过“捆”的事件使“草”(或者“捆”)产生“很快”的结果;98):“酒”通过“喝”的事件使“他”(或者“喝”)产生“很慢”的结果。这些语义解释都无法通过“把”字句的句式语义的检验。这一条原则的第一条准则可以用来解释第三类27种不合格的“把”字句: I把 R/P/A V C[Vm/Vn/Vd]=9 R把A/I/P V C[Vm/Vn/Vd]=9 P 把A/I/R V C[Vm/Vn/Vd]=9 这些不合格结构中用词汇语义选择中的结果无法选择受事规则排除掉1种,剩1下26种可以用上面的句式语义原则来解释(参见上文对例97)、98的解释),限于篇幅恕不一一举例)。 第二条准则所谓“各句式在结构和语义上保持对立,互不侵犯”的意思是:不表达不该表达的。我们先用这条原则解释不合格的例29)——38)。这一类句式可能表达的是“被”字句的句式语义。“被”字句的句式语义可以表述为“A受B事件的影响而使A产生C结果”。我们来看例29)、30),这两个句式可以描写为: “他”受“用刀切”事件的影响而使“他”产生“累”的结果 “他”受“用绳子捆”事件的影响而使“他”产生“眼睛发花”的结果这些句式语义应该是“被”字句的表达功能,而它所用的却是“把”字句的句式,因此它违反了句式语义原则的第二条准则,表达了它不该表达的,在句式的语义上与其他句式产生了冲突。因此,虽然29)——38)形式上同25)——28)相同,补语也同样是述谓“把”前的名词,但这些例句却都是非法的。我们可以用“句式语义原则”解释所有1b)——24b)的不合格句。因此下列的所有第二类11种不合格结构(已经除去了用“自涉”规则解释的4种)均可以用这一原则得到解释: A 把 I/R/ V C[a] I 把 A/P/R V C[i] R 把 A/I/P V C[r] P 把 A/I/R V C[p] 以上结构限于篇幅,请参照上面的分析,恕不一一说明。 通过以上三条基本原则对各类不合格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见到,(1)结构内部的成分之间在词汇语义上是否具有可选择性,或者是否具有选择关系是构成一个合格结构的r要条件 。(2)好的结构应该是结构位置直接相邻的,如果结构关系在位置上不能直接相邻,它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并受到严格的条件限制;(3)一个结构得以存在的价值还取决于它能够表达该表达的句式语义,并且在相关句式之间的互不冲突。 结语本文考察了结果补语述谓四种典型的论元成分:施事、工具、结果、受事,它们分别充当“把”字句的主语以及“把”后名词的结构,以及补语述谓核心动词的各种情况,通过考察,列举了这些结构中所有不合格的结构式。本文考察的第一种“把”字句基本上属于关系位置直接相邻的结构,因此是最主要、最多的“把”字结构,同时它也是与其它相关结构(重动句、被动句)互相调和的结果;第二种“把”字句中的合格形式由于长距离约束,违背了关系位置相邻原则,因此受到严格的条件限制(主语为施事,并且作为补语的“感事”);不合格形式同时与被动句构成冲突,也违背了句式语义原则;第三种“把”字句中施事主语句则受到句式语义原则和词汇语义选择原则的双重制约,句式结构要求其动作行为具有完整性,词汇语义要求其具有短时性,因此这类结构倾向于排除强持续动词充当结构核心,其他主语句的不合格主要是违背了句式语义原则。本文所提出的三条基本原则不仅解释了本文所观察到的所有不合格“把”字句,而且也解释了理论上可能出现的其他各种“把”字句,因此这三条基本原则可以推广到其他各种类型的结构中去。 参考文献 Chomsky, N. (1965).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Cambridge, MA: MIT Press,P.95 崔希亮 1995 “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 世界汉语教学 第3期 黄正德 2004 6月3日在上海师范大学的学术报告金立鑫 1997 “把” 字句的句法、语义、语境特征 中国语文 1997第4期,P.415-523 陆丙甫 1998 Left-right a Symmetries of Word Order Variation: A Functional Explanation,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 2004 作为一条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律”,《中国语文》第1期任玉华 2000 “把”字句补语的语义指向 社会科学战线 2000第5期 薛风生 1994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结构意义,《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出版社徐烈烱 1988 《生成语法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杨 宁 1990 现代汉语动词的配价 复旦大学博士论文魏扬秀 2001 汉语重动句的原因解释功能,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张伯江 2000 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 语言研究 第1期。赵 军 1996 词汇功能语法 语言文字与应用 第4期张望熹 2002 重动结构的远距离因果关系动因,《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一)》浙江教育出版社 以下参考文献转引自陆丙甫(1998): Behaghel, O. 1932. Deutsche Syntax: eine geschichtliche Darstellung. Band IV: Worltstellung-Periodenbau. Heidelberg: Winter Bybee, Joan L. 1985. Morphology: a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meaning and for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Givón, T. 1991. Isomorphism in the grammatical code: cognitive and biological considerations. Studies in linguistics: vol. 15 [ 附录 ] “知网”的概念属性举例: 生活 [ P-安定,P-安宁,P-安逸,P-单调,P-动荡,P-堕落,P-富裕,P-艰苦,P-艰难,P-简朴,P-困苦,P-困难,P-美满,P-贫苦,P-贫困,P-朴素,P-舒适,P-甜蜜 ] 性格 [ P-呆板,P-温柔,P-脆弱,P-刚强,P-耿直,P-乖戾,P-孤僻,P-豪放,P-豪爽,P-倔强,P-开朗,P-懦弱,P-泼辣,P-软弱,性能-优良,P-特殊,P-温柔,P-文静,P-直爽] 性情 [ P-暴躁,P-粗暴,P-粗野,P-浮躁,P-固执,P-豪放,P-豪爽,P-急噪,P-冷酷,P-柔和,P-爽朗,P-温和,P-温柔,P-温顺 ] 附注: 这一类“把”字句中的部分合格例句是蔡红同学向我提出的。 这个结论得到了网友springj先生的启发,深表谢意! 参见http://www.phon.ucl.ac.uk/home/dick/wg.htm#historical_background(2004-6页面)http://www.phon.ucl.ac.uk/home/dick/publications.htm(2004-6页面) XTAG is an on-going project to develop a wide-coverage grammar for English using a lexicalized Tree Adjoining Grammar (TAG) formalism. XTAG also serves as an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Gs and consists of a parser, an X-windows grammar development interface and a morphological analyzer.(参见http://www.cis.upenn.edu/~xtag/) (2004-6页面) 参见:http://www-tsujii.is.s.u-tokyo.ac.jp/xhpsg/(2004-6页面) 参见:http://www.signiform.com/erik/pubs/pubs.htm(2004-6页面) 参见(2004-6):http://www.cogsci.ed.ac.uk/~kversp/ftp_html/node22.html(2004-6页面) 关于初始概念,以及下面谈到的核心和依存之间的蕴涵关系,得到陆丙甫先生的帮助,在此致谢。 核心作为比依存更为初始的概念,这是陆丙甫先生在网络交流中提出来的。 这个学术信息是陆丙甫先生提供的,在此致谢。 张伯江(2000)提到“相邻原则”,他的表述为:“动词离宾语距离越近就越容易实现对宾语的影响,也就越容易使宾语完全受影响。这就是Lakoff所说的‘邻近便是影响力的加强’的原理。”与本文所说的相邻原则不太一样。 黄正德先生的报告因我在日本,未能聆听,是我的研究生姚水英同学向我转述的,在此表示感谢。 近年来明确提出句式语义的是张伯江(2000),本文中句式语义的概念可以和“句型功能”或“结构功能”替换术语。 感谢springj先生在网络交流中提供的建议:“对‘把’字句来说,有四部分:致使动因,致使对象,动词,致使结果。‘把’字句合格不合格,就看致使动因、致使对象、致使结果与动词及动词的论元对应关系和匹配机制是否和谐。”本文除了在这些论元之间以及论元和动词、补语之间的匹配之外,还考虑了句式之间的对立。词汇语义的选择关系包含在论元之间的和谐选择关系之中了。以前有一组例子始终解不开: 1)我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 2)*我把这个问题弄傻了 3)*这个问题把我弄明白了 4)这个问题把我弄傻了 Springj先生建议注意致使动因,如果加入相关上下文,这些句子可以得到解释。例2)现r可以通过句式语义原则来解释;例3)是个伪问题,如果是:这个理论我一直很糊涂,现在这个问题把我弄明白了。例句就可以成立。对这个例子的解释必须参照动因,是springj先生提出来的。 Restriction of Argument Collocation, Construction Meaning and Lexical Meaning on Ba Construction Jin Lixin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onditions of bipropositional Ba Construction. It observes the collocation of the four arguments (agent, instrument, result and patient) before and after ‘ba’ and whether it is grammatical or not when the complement predicates those arguments respectively. Then they are explained by three principles, which are 1) Principle of lexical meaning selection, 2) Proximity Principle, 3) Principle of agreement of construction and meaning. The paper attempts to set up syntactic and semantic principles of the bipropositional Ba Construction by means of these three principles which hopefully can be applied to the explanation of other constructions. key word: Ba Construction argument syntactical position Proximity Principle Principle of lexical meaning selection Principle o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