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动+结果宾语”及相关句式【标题注释】李临定、郑怀德先生曾对本文提出过修改意见,在此谨表谢意。【作者】谭景春【作者简介】谭景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100732 【正 文】 本文讨论结果宾语,带结果宾语的动词及动词带结果宾语后构成的相关句式。下面我们就从结果宾语谈起。 一 结果宾语 关于结果宾语,它的内容比较庞杂。其中有的是不是结果宾语,各家的看法也不一致。比如“他认了一个干娘”,《动词用法词典》认为“干娘”是结果宾语(1),马庆株先生认为是表称宾语(2)。再比如“吓了一身冷汗”,《现代汉语教程》认为“一身冷汗”是结果宾语(3),而《动词用法词典》认为不是结果宾语(4 )。我们在这里不可能全面地探讨所有的结果宾语,也不打算说明那些有分歧的究竟是不是结果宾语。我们只讨论典型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分歧的结果宾语。例如: 盖房子 揉馒头 挖树坑 剐了一个口子 考了95分 跑了个第一名 以上这些动宾词组中的宾语一般的语法著作都认为是结果宾语(5),它们给结果宾语下的定义大致是:表示动作产生的结果(6)。结果宾语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无到有,比如“盖房子”,盖之前本无房子,盖之后才产生了房子;“剐了一个口子”,剐之前本无口子,剐之后才出现了一个口子;“跑了个第一名”,第一名也是跑后才取得的。尽管结果宾语都是表示动词行为完成后产生或出现的结果,但它们表示的语义并不完全相同,根据语义可以再分为三个小类。 1.1 结果宾语是动词行为产生的某种成品(记作Oa)。例如: 甲类:做衣服 造机器 编草帽 叠纸船 订制度 定公约 乙类:刨坑 挖洞 凿冰窟窿 扎耳朵眼儿 这类结果宾语是施动者要通过动词行为制作的成品,是一种主观预期的结果,我们把它叫做积极结果宾语。甲类与乙类不同的是:甲类Oa呈现的是一种物品(记作Oa(,1)),乙类Oa呈现的是一种凹陷的形状(记作Oa(,2))。带积极结果宾语的动词后面有可能加上“成”,从形式上显示出它带的宾语是表示结果的。例如: 做成衣服 编成草帽 订成制度 刨成大坑 凿成了(一个)冰窟窿 1.2 结果宾语是动词行为造成的破损痕迹(记作Ob)。例如: 豁了一个口子 裂了一道璺 磕了一个大包 硌了一个坑 这类结果宾语不是主观预期的结果,只是动词行为客观造成的结果。我们把它叫做消极结果宾语。带消极结果宾语的动词后面有可能加上“出/出来”,从形式上显示出它带的宾语是表示结果的。例如: 磕出了一个大包 硌出来一个坑 能够充当消极结果宾语的名词是很有限的,我们尽可能地把它们列举出来: 窟窿 口子 洞 坑 缝儿 璺儿 缺口 眼儿 裂纹 道子 印子 包 泡 1.3 有些名词既可以充当积极结果宾语又可以充当消极结果宾语。这样的名词有“坑、洞、眼儿、窟窿 ”等。例如: (1)他们在村南头挖了一个坑,用来养鱼。 (2)钢锅被他磕了一个坑。 例(1)中的“坑”是施动者主观预期的结果,是“挖”的目的。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成品”,是积极结果宾语。例(2)中的“坑”不是施动者主观预期的结果,只是客观造成的,是“磕”后出现的破损痕迹,是消极结果宾语。这说明成品(Oa)跟破损痕迹(Ob)是相通的,都是动作行为后出现的新事物。它们的区别在于Oa 是主观预期的,Ob不是主观预期的。 1.4 结果宾语是施动者通过动词行为取得的成绩(记作Oc)。例如: 考了个100分 打了98环 跑了个第二名 抓了个头等奖 例子中的“100分、98环、第二名、头等奖”是施动者“考、打(靶)、跑、抓(彩券)”后取得的成绩。例子中的动词可以用“得/获得”替换。例如: 得了个100分 获得了98环(的成绩) 获得了第二名 得了个头等奖 表示成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基数词,一种是用序数词。 二 带结果宾语的动词 上文根据语义把结果宾语分成三个小类,即Oa、Ob和Oc。带结果宾语的动词根据它们所带的不同的结果宾语小类也可以分成三类。 2.1 带乙类结果宾语的动词(记作Va)。 Va在语义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含有制作义,如“做、造、盖、揉、捏、钻”。这一点从词典的释义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些词的释义。 做:制造。(制造:用人工使原材料成为可供使用的物品。) 造:做、制作。 盖:建筑(房屋)。 揉:团弄。(团弄:用手掌搓东西使成球状。) 捏:用手指把软东西弄成一定的形状。 钻:用尖的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转动,造成窟窿。 从《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中可以看出这些词虽然具体词汇意义各不相同,却都含有一个“使成某物” 的意思,即制作义。 这些词虽然都含有制作义,但有两点不同。第一点,“做、造、盖”只含有制作义,不含有具体动作义。这类制作义可以叫做单纯制作义,我们把单纯制作义动词的语义特征记作[+制作][-具体动作]。单纯制作义动词不多,除“做、造、盖”外,常用的有“建、建筑、塑、塑造、酿、打(家具)、制造、制作、作、订、制定、创造、生产、伪造”等。“揉、捏、钻”不仅含有制作义,还含有一个具体动作义。也就是说可以把它们的词义分解成制作义和具体动作义两部分,即:词义=制作义+具体动作义。制作正是通过那个具体动作来实现的,比如“揉馒头”就是通过用手掌搓(面),使(面)成为馒头的。这类制作义可以叫做综合制作义。我们把综合制作义动词的语义特征记作[+制作][+具体动作]。《现代汉语词典》注明制作义的综合制作义动词除“揉、捏、钻”外,常用的有“纺、织、刻、绣、写、画、切、擦、裁、熬、凿”等。有些动词《现代汉语词典》中虽然没有注明制作义,但通过这些动词表示的动作可以制作出某种成品来,因此我们也把它们看作是综合制作义动词。这样的动词有“捻、缝、编、砌、垒、搓、蒸、绕、劈、剪、架、钩、叠、堆、炒、搭、腌、摇、煮、铡、晾、锯、记、改、剁、弹、摊、挑、铰、弯、包、拍(片子)、拼(图案)、洗(相片)、卷(烟卷)、糊(风筝)、捣(蒜泥)、烧(砖)、炸(油饼)、刨、挖、掘”等。 单纯制作义动词跟综合制作义动词在句法上的不同是:单纯制作义动词只能带结果宾语,不能带受事宾语;综合制作义动词可以带结果宾语,还可以带相应的受事宾语(广义的)(7)。这是因为不同的语义特征在句法上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制作义要求带结果宾语,具体动作义(如果是及物的)往往要求带受事宾语。比如“做”,只有制作义,只能带结果宾语(做裙子),不能带受事宾语;“吃”只有具体动作义,只能带受事宾语(吃苹果),不能带结果宾语;而“裁”既有制作义,也有具体动作义,所以“裁”既可以带结果宾语(裁裙子),也可以带受事宾语(裁布)。 第二点,“做、造、盖、揉、捏”是使原材料成为物品,制作过程需要的是原材料,所带的结果宾语只能是Oa(,1),因此我们把这类动词记作Va(,1)。Va(,1)类动词常用的有“纺、织、刻、绣、捻、缝、编、砌、垒、搓……”。“钻”是在某物体上制作凹陷的形状,制作过程需要的是凹陷形状依存的物体(处所),所带的结果宾语只能是Oa(,2),因此我们把这类动词记作Va(,2)。Va(,2)类动词数量不多,只有“钻、刨、凿、挖、砸、掘、扎(耳朵眼儿)、打(眼儿)”等少数几个。当Va(,1)和Va(,2)是综合制作义动词时,它们除可以带结果宾语外,还可以带相应的受事宾语。Va(,1)所带的相应的受事宾语正是制作Oa(,1)需要的原材料,Va(,2)所带的相应的受事宾语正是Oa(,2)依存的物体(处所)。例如: 用棉花纺线 纺棉花 用石头砌墙 砌石头 在木板上钻眼儿 钻木板 在墙上凿洞 凿墙 “棉花、石头”正是制作“线、墙”所需的原材料,“木板、墙”正是“眼儿、洞”依存的物体(处所)。 2.2 带Ob类结果宾语的动词(记Vb)。 Vb在语义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含有破损义,如“破、裂、炸、剐、拉、摔”。这一点也可从词典的释义中看出来,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些词的释义。 破:完整的东西受到损伤变得不完整。 裂:破而分开。 炸:(物体)突然破裂。 剐:尖锐的东西划破。 拉:刀刃与物体接触,由一端向另一端移动,使物体破裂或断开。 摔:使下落而破损。 从《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些词的释义中可以看出“破、裂、炸”只含有破损义,不含有具体动作义。这类破损义可以叫做单纯破损义。我们把单纯破损义动词记作Vb(,1),把Vb(,1)的语义特征记作[+破损][-具体动作]。Vb(,1)类动词不多,常用的有“破、裂、炸、豁、开、肿、冻、塌、陷”等。“剐、拉、摔” 不仅含有破损义,还含有一个具体动作义,也就是说可以把这些词的词义分解成破损义和具体动作义两部分,即:词义=破损义+具体动作义。破损正是由于那个具体动作造成的。比如“剐了一个口子”就是由于剐而造成了一个口子。这类破损义可以叫做综合破损义。我们把综合破损义动词记作Vb(,2),把Vb(,2)的语义特征记作[+破坏][+具体动作]。《现代汉语词典》中注明破损义的Vb(,2)除“剐、拉、摔”外,常用的有“撕、扯、砍、剁、划、割、硌、穿、戳、捅、剌、扎、炸(用炸药爆破)、打(因撞击而破碎)、豁 ”等。(8)有些动词《现代汉语词典》中虽然没有注明破损义,但这些动词表示的动作可以造成某种破损。因此我们把它们也看作是Vb(,2],这样的动词常用的有“磕、砸、咬、勒、烧、捣、撞、射、踩、踢、冲、抽、夹、顶、叮、揭、磨、烫、碰、抓、敲、掐、弹、撬、挠、抠、刮、摁、蹭、擦、搓”等。 Vb(,1)和Vb(,2)在句法上的不同是:Vb(,1)只能带结果宾语,不能带受事宾语,一般把Vb(,1)看作是不及物动词。Vb(,2)不仅可以带结果宾语,还可以带相应的受事宾语,一般把Vb(,2)看作是及物动词。Vb(,2] 所带的相应的受事宾语正是Ob出现的位置。例如: 把衣服剐了一个口子 剐衣服了 把嘴烫了一个泡 烫嘴了 “衣服、嘴”正是“口子、泡”出现的位置。 2.3 带Oc类结果宾语的动词(记作Vc)。 Vc类动词数量不多,往往是和竞赛、考核有关的动词。如“跑、打(靶)、滑(冰)、游(泳)、抓(彩券)、考”等。值得注意的是Vc带Oc具有一定的习惯用法的性质,不能任意类推。比如能说“百米他跑了个第一”,但不能说“杠铃他举了个第一”。虽然不能任意类推,但在一定的语境中,类推还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例如: (1)他小时候练过摔跤,还摔过全国第一呢。 (2)扔手榴弹以前他也没练过,那天他随便那么一扔就扔了个第一。 如果单说“摔过全国第一、扔了个第一”,不大好理解,但在上述的语境中还是能够被接受的。 三 带结果宾语的动词构成的句式 带结果宾语的动词能构成的句式有很多种,我们只讨论动词带上结果宾语后构成的主要句式。 3.1 Va构成的句式。 3.1.1 S(,1):N(,施)+Va+Oa。例如: (1)爸爸捏了一个面人儿。 (2)妈妈织毛衣呢。 (3)他们挖了一条深沟。 (4)我们订合同了。 S(,1)是Va构成的基本句式,表达的语义是N(,施)有意识地制作某种成品。如例(1)中的“一个面人儿” 就是“爸爸”通过“捏”有意识地制作出来的。 3.1.2 S(,1)(N(,施)+Va+Oa)中的Va是Va(,1)时,制作过程中有极少数动词不需要原材料,如“订(计划)、制定(教学大纲)”等;绝大多数动词需要原材料,如“盖(房子)、做(衣服)”等。如果表达上需要,表示原材料的名词(记作N(,材))可以在句中出现,N(,材)出现时,可以占据两个位置。第一个位置是N(,施)后Va(,1)前,占据这个位置时,需要用介词“用”或“把”引进,这便构成了S(,2)(9)。 S(,2):N(,施)+介·N(,材)+Va(,1)+Oa(,1)。例如: (5)我想用这块料子做套西服。 (6)他用有机玻璃刻了一枚图章。 (7)我把那些木料盖房子了。 (8)他们把粮食都酿酒了。 (9)他把土豆切丝儿了。 (10)我把那些石头垒院墙了。 S(,2)表示原材料经过制作成为新成品。例句中的“料子、有机玻璃、木料、粮食、土豆、石头”就是原材料,“西服、图章、房子、酒、丝儿、院墙”就是制作的新成品。但用“用”字引进N(,材)的句子(以下称作用字句)和用“把”字引进N(,材)的句子(以下称作把字句)有所不同。用字句表示使用N(,材)制作什么成品。用字句可以表示未实现,如例(5),也可以表示已实现,如例(6)。“用”后边的N(,材)可以是有定的,如例(5),也可以是无定的,如例(6)。在用字句中N(,施)是已知信息,“用+N(,材)”和Va(,1)+Oa(,1) 都可以是新信息,“用+N(,材)”或Va(,1)+Oa(,1)都可以是句子要表达的语义重心。所以用字句中的Oa(,1) 在一定的语境中可省。例如: (11)我想做一套西服,你看我用这种料子做怎么样? (12)你给我用有机玻璃刻就行。 把字句表示对N(,材)的处置,把字句只能表示已实现,如例(7)—(10),不能表示未实现。“把”后边的 N(,材)只能是有定的,如例(7)—(10),不能是无定的。在把字句中N(,施)和N(,材)都是已知信息,Va(,1)+O a(,1)是新信息,是句子要表达的语义重心。所以当Va(,1)是单纯制作义动词时,Oa(,1)不能省,否则句子站不住。例如: (7)′*我把那些木料盖了。 (8)′*他们把粮食都酿了。 当Va(,1)是综合制作义动词时,Oa(,1)不出现时有的句子仍旧站得住,有的句子需要添加上点别的成分才站得住。例如: (9)′他把土豆切了。 (10)′我把那些石头垒完了。 但Oa(,1)不出现时,例(9)′(10)′已经不是我们讨论的动词带结果宾语后构成的句式了,而是“他切了土豆了、我垒完了那些石头”的变换式。 N(,材)可以占据的第二个位置是句首,这便构成了S(,3)。 S(,3):N(,材)+N(,施)+Va(,1)+Oa(,1)。例如: (13)那些木料我打家具了。 (14)那些萝卜妈妈都腌咸菜了。 (15)这些竹子妹妹要编花篮。 (16)这块面我揉馒头。 S(,3)可以理解成是由S(,2)经过N(,材)移位至句首变换而来的,变换过程中删除了介词。也就是说S(,3) 是S(,2)中的用字句和把字句变换后的重合式,这可以用句中有复指句首N(,材)的成分时使用的不同介词来证明。例如: (17)那块布料我用它做沙发套了。 (18)那块布料我把它做沙发套了。 例(17)中的复指成分“它”的前边用的是“用”,说明例(17)是S(,2]中的用字句的变换式。例(18)中的复指成分“它”的前边用的是“把”,说明例(18)是S(,2)中的把字句的变换式。由于S(,3)中的N(,材)位于句首,具有话题的性质,都是有定的,如例(13)—(16)。 3.1.3 S(,1)(N(,施)+Va+Oa)中的Va是Va(,2)时,Va(,2)带的结果宾语是Oa(,2),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的是Oa(,2)依存的处所。如果表处所的名词性成分(记作N(,处))在句中出现,可以占据两个位置,一个是N(, 施)后Va(,2)前,另一个是句首。这便构成了S(,4)和S(,5)。S(,4)中的N(,处)须用介词“在”引进。 S(,4):N(,施)+在·N(,处)+Va(,2)+Oa(,2)。例如: (19)他在墙上凿了一个窟窿。 (20)他们在后院儿挖了一个深坑。 (21)我在木板上钻了三个眼儿。 S(,5):N(,处)+N(,施)+Va(,2)+Oa(,2)。例如: (22)墙上他凿了一个窟窿。 (23)后院儿他们挖了一个深坑。 (24)木板上我钻了三个眼儿。 S(,4)和S(,5)中的N(,处)表示的是Oa(,2)的位置,在语义上也是Va(,2)的受事,一般都可充当Va(,2)的宾语,例如“凿墙、挖后院儿、钻木板”。 3.2 Vb构成的句式。 3.2.1 Vb带的结果宾语是Ob,Ob是Vb造成的破损痕迹,痕迹必然依存于某个物体,所以Vb构成的句式中必然有一个表处所的物体名词(记作N(,处)),这便构成了S(,6)。 S(,6):N(,处)+Vb+Ob。例如: (25)袜子破了一个洞。 (26)脑袋磕了一个包。 (27)手上拉了一个口子。 S(,6)是Vb构成的基本句式。句首N(,处)无论是指物名词还是方位词组,在句式中都表示Ob出现的位置。如例句中的“袜子、脑袋、手上”分别是“洞、大包、口子”出现的位置。由于例(26)(27)中的“磕、拉” 是及物动词,“脑袋、手”在语义上还是“磕、拉”的受事。 S(,6)结构上由“名词/方位词组+动词+数量名词组”三部分构成,表示的语义是某个物体上出现了破损的痕迹。这与隐现句的结构特点基本一致,与隐现句表示的语义也基本相近(10),所以我们把S(,6)看作是一种表破损义的隐现句(11)。 3.2.2 S(,6)(N(,处)+Vb+Ob)中的Vb是及物动词(Vb(,2))时,S(,6)中只出现了Ob和N(,处)(受事),没有出现施事,如果施事出现,需要用“被”(口语里用“让”或“叫”)引进,或用“把”把N(,处)(受事)提开。这便构成了S(,7)和S(,8)。 S(,7):N(,处)+被·N(,施)+Vb(,2)+Ob。例如: (28)棉被让他烧了两个窟窿。 (29)我手叫蚊子叮了一个大包。 (30)我的脸、手、小腿上被锐利的芦苇叶划(开)了无数道血口。 S(,8):N(,施)+把·N(,处)+Vb(,2)+Ob。例如: (31)他把棉被烧了两个窟窿。 (32)蚊子把我手叮了一个大包。 (33)树枝把衣服剐了一个口子。 S(,7)和S(,8)的N(,施)可以笼统地称作施事,但与典型的施事有所不同,往往不是有意识的施动者。如例(28)(31)中的“他”虽然是“烧”的施事,但“烧”不是“他”有意识的行为。请比较“他把信烧了”,其中的“烧”是“他”有意识的行为。由于N(,施)具有无意识性,充当N(,施)的还可以是无生名词,如例(30 )(33)。 有时Vb(,2)是N(,施)有意识的行为。例如: (34)她鬼使神差地朝墙上踹了一脚,把男女厕所之间的墙踹(出)了一个窟窿。 (35)鼓被他敲了一个洞。 尽管例(34)(35)中的“踹”和“敲”是“她”和“他”有意发出的,但“窟窿、洞”仍然不是“踹、敲 ”的目的,仍然是客观造成的。 3.3 Vc构成的句式。 3.3.1 S(,9):N(,施)+Vc+Oc。例如: (36)姐姐考了100分。 (37)小张滑了个第一名。 (38)我游了个第三名。 S(,9)是Vc构成的基本句式,表示施动者通过动词行为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如例(36)就是“姐姐”通过 “考”取得了“100分”的成绩。 3.3.2 S(,9)中只有施事和取得的成绩(结果宾语),没有说明在什么项目上取得的成绩。表示项目的名词语(记作N(,项))如果在句中出现,一般位于句首,也可以位于N(,施)后Vc前。这便构成了S(,10)和S(, 11)。 S(,10):N(,项)+N(,施)+Vc+Oc。例如: (39)英语他考了个90分。 (40)百米蝶泳他游了个第一。 (41)活动靶班长打了95环。 S(,11):N(,施)+N(,项)+Vc+Oc。例如: (42)他英语考了个90分。 (43)他百米蝶泳游了个第一。 (44)班长活动靶打了95环。 N(,项)是Vc动词行为所从事的具体内容,它与Vc在语义上的联系是多方面的。有的苁拢缋?39)(42 );有的是方式,如例(40)(43);有的是对象,如例(41)(44)。无论N(,项)与Vc在语义上是什么样的联系,它们往往可以充当Vc的宾语。例如“考英语、游蝶泳、打活动靶”。 四 小结 根据带不同结果宾语的动词小类所构成的句式列表如下,作为本文的小结(符号√表示能构成某种句式)。 (附图 [图])【责任编辑】沈庶英【参考书目】 李临定1988《汉语比较变换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临定1990《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吴为章1995《“结果动词”的向及其句型》,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论文,北京大学。 附注 (1)见孟琮等1987《动词用法词典》第61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2)参看马庆株1987《名词性宾语的类别》,载《汉语学习》第5期。 (3)见邢公畹主编1992《现代汉语教程》第292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4)见孟琮等1987《动词用法词典》说明书第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5)参看吕叔湘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第104、115、378、384页,商务印书馆;孟琮等1987《动词用法词典》说明书第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鲁川1994《动词大辞典》,中国物资出版社。 (6)见孟琮等1987《动词用法词典》说明书第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7)广义的受事在本文中包括受事宾语、工具宾语、处所宾语等。 (8)“豁”兼属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作及物动词用时是使动用法,如“要豁就豁石圪节的坝”。 (9)双音节动词,如“制造、建筑、生产”等,由于受到音节限制,只能用“用”引进N(,材),不能用“ 把”。个别动词,如“切、擦”等,只能用“把”引进N(,材),不能用“用”。例如可以说“把土豆切丝儿了”,不能说“用土豆切丝儿”。 (10)关于隐现句,请参看李临定1986《现代汉语句型》第十一章,商务印书馆;宋玉柱1987《隐现句》,载《语言研究论丛》第4辑,南开大学出版社。 (11)参看谭景春1996《一种表破损义的隐现句》,载《中国语文》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