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0501)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08-10 16:03:36)
  • 一、培养目标

    总体要求:培养具有坚实学科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视野开阔、学有专长,具有较强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学术研究和学科教学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广阔的哲学人文科学的视野,良好的学术眼光、素质与能力;

    2.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及最新研究成果,掌握本学科所需的理论基础、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能从事本专业具有较大难度的原创性学术研究;

    3.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宽广的国际学术视野以及必备的从事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文艺学    

    1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本学科的主导方向,已形成一个坚持三个结合的特点,即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研究当代文学批评,实现基础理论与批评实践研究的结合、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研究的结合、外国文论与本土批评理论建设的结合。

    2文学理论该研究方向是文艺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文学理论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研究文学理论的本质、审美特征、语言构成、流派思潮、创作欣赏等重大问题,研究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等等课题。

    3文艺美学:文 艺美学方向包括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德国古典美学、东方美学和影视美学的研究。其中实践美学研究处于国内美学研究的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价值的学术 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成为国内实践美学研究的重要集体;东方美学的研究则关注文艺美学研究的本土化,影视美学在喜剧美学、电影叙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4)古代文论: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特殊范畴、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等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也兼及中西传统文论的比较研究。

    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语言理论既研究语言的基本理论问题,也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的本体问题,如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

    2语言应用研究语言的应用问题,如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等方面的问题。

    3.汉语言文字学

    1)汉语语法:运用语法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现象,探求语法规律。重点研究现代汉语各级各类语法单位的构成规则和组合规则,对各种语法现象做出科学的描写和合理的解释。

    2)汉语语用:运用语用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汉语语用现象,重点研究汉语修辞学、汉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3)汉语方言:本方向的研究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汉语方言本体(语音、词汇、语法)的调查研究,一是方言学理论(如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方言的分区、方言研究的方法、方言与共同语、方言与文化、比较方言学、方言类型学等)的研究。

    4)汉语发展史:研究汉语的发展演变过程,包括汉语历史语音研究、汉语历史词汇研究和汉语历史语法研究。

    4.中国古典文献学

    1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基本理论、文献学发展史、历代文献学家的成就、文献学的实践方法等。

    2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整理与研究既包括对古代文学典籍的校点、译注、编纂等整理研究工作,和对古代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考证、研究,也包括对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等。

    3中国宗教文学典籍研究:重点研究佛教、道教经典中文学性典籍以及中国历代佛教僧侣与道教道士创作的文学作品。

    5.中国古代文学

    1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的发生、发展、嬗变、本质特征、艺术成就,以及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等学术前沿问题。

    2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文学: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文体的兴衰、嬗变,各种文学流派的形成、兴盛、影响,各朝代表作家的文学成就、历史地位,玄学与文学的关系、佛教对文学的影响等学术问题。

    3)宋元文学:研究宋代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宋代诗文的艺术渊源和艺术成就、宋词兴盛的原因、艺术成就和宋代的代表词人、元曲艺术特征和艺术成就等学术问题。

    4)明清文学:主要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的叙事文学,尤其是小说、戏剧的兴衰、特征、成就及其在文学史的地位和影响等学术问题。

    6.中国现当代文学

    1现代中国文学之民国时期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本研究方向以辛亥革命前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民国时期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重要文学现象。

    2现代中国文学之共和国时期文学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本研究方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共和国时期文学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其演进、转化的历史轨迹与重要文学现象。

    3)现代中国文学之总体发展与交叉比较研究:从现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性学科理念出发,在打通近、现、当代,合并两岸四地的基础上,整合其他相关学科专业,开展文学、文化、传播等多学科互补的总体发展研究与交叉比较研究。

    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欧美文学:本方向以欧美文学为研究对象,重点通过对欧美经典作家作品的研究,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认识欧美文学的基本特征,解决欧美文学中的重要学术问题,揭示欧美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2中西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本方向以中西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重点为中西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层面。通过对中西文学批评的一些基本问题作比较研究,探寻中西文学批评的某些共同性质和不同特征,进而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建设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3)比较文学:本方向以比较文学的基本立场与观念,重点研究中外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与平行关系、中外比较诗学范畴、文学地理学批评、比较文学原始文献与学科理论,注重实证、审美与思辩方法的统一,揭示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问题,为建设中国学派贡献力量。

    4) 东亚文学研究:本方向在比较文学的整体框架内,以中日韩三国的文学文本为中心,研究东亚文学的历史、文学流派与思潮、代表性作家与作品、尤其是相互间的影 响与接受关系,对东亚文学整体的实质性内涵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观照和梳理。内容包括中日文学、中韩文学、日韩文学等领域,核心研究对象为中日文学关系。

    8.中国民间文学

    1中国神话学:该方向以中国神话的性质、形态、特征、功能、价值等文化内涵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中国神话发生、发展、传承和演变的规律性,为中国民间文学理论建设提供基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寻道路。

    2中国故事学(含传说学):该方向以古今中国民间叙事为研究对象,从美学、母题分析、跨文化比较等多角度,揭示中国民间叙事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质以及中国各民族、中国和外国民间叙事之间的联系与异同,探究民间叙事的创作、传承、传播与演变规律。

    3民 间文化与作家文学:该方向研究民间文化在中国作家叙事文学中存在的形态、方式、功能、作用等,探讨民间文化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及其意义。从神话、民间传说、 民间故事、民歌、民间语言、民间文艺思潮等不同角度审视民间文化对中国作家叙事文学的具体影响,总结中国叙事文学发展中的雅俗互动规律。

    9.对外汉语教学

    1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主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问题,包括语言学习理论、语言教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等。

    2对外汉语教学法主要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对语言学习能力和实际语言水平的测试等教学环节的宏观和微观研究、理论和实践研究。

    10.文化传播学

    1文学传播:该方向以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艺学专业和传播学专业为学科依托,对文学与传媒、影视文学改编、大众文化、电影文学史、网络舆论传播、传媒预警、新媒体传播等传播前沿领域展开相关研究。

    2出版文化:该方向联合新闻与传播系编辑出版专业与校出版社的研究人员,关注数字时代出版事业理论发展前沿问题,研究领域以编辑出版为特色,包括出版文化的历史脉络、出版产业的制度优化研究以及科技变革与出版产业等。

    3影视文化:该方向由广播电视专业和影视文学专业的科研团队构成,研究领域包括电影理论、电视理论、影视批评、电影电视市场研究、影视文化传播媒介、技术发展与相关文化产业研究、国际影视文化交流、影视文化史等。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博士生基准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六年,总学分16-18学分(18学时/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年(课程学习兼顾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的前期工作),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2年。博士生不允许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16-18学分,其中实践环节4学分,课程学习12-14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程6学分、一级学科必修课程2学分、二级学科必修课程2-4学分、选修课程2-4学分)。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三年基准学制安排。具体课程信息见《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五、实践环节

       研究生实践环节分教学实践和学术实践两部分:

    1、教学实践

       以本科学生为对象,通过教学第一线的实践工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教学能力。教学实践的主要形式有:1.讲授本科生课程的某个章节或某个专题;2.协助主讲教师辅导、答疑或评改作业;3.主持课堂讨论;4.指导论文写作等。

       教学实践安排在第2学期,时间为4周,应至少完成10课时或相当此工作量的教学工作。成绩合格者计2学分。入校前曾在高校任教并有一年以上教龄者,可免教学实践。

    2、学术实践

    博士生在校期间须积极参加过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具体形式包括: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

    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至少参加8次学术活动,学生本人须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成绩合格者计2学分。

    六、科学研究

    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结合课程学习、论文写作以及本人或导师的相关研究课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与学术写作,撰写课程论文以及学术会议论文。应至少完成3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在毕业前至少有2篇专业学术论文在CSSCI来源期刊上公开发表,并且要求是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发表论文的研究生必须是第一作者或除导师以外第一作者,署名单位必须是华中师范大学,文献综述和论文摘要不计在其内。

    七、学位论文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与答辩必须经由以下几个环节,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选题。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做到个人选择与导师指导相结合,应能体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且具有较大的科研工作量与学术难度。

    2.开题。开题报告应经由本人导师审阅后提交,并召开开题报告会,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全体成员参与论证、审定,并提出修正、补充和调整等建议。开题报告时间应于第二学期未或第三学期初进行,原则上不晚于第三学期末。

    3.写作。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写作。论文写作时间原则上2年。其间,导师必须随时检查论文写作进度、质量等,并提出修正、补充和调整意见,并有权决定论文是否可以或何时可以提交答辩。

    4.答辩。提交答辩的论文须满足学校申明的各项要求与条件,且须按学校统一规定的时间、程序、方式等进行(培养方案应对学位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包括选题、开题报告、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标准,学位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评阅、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和要求作出具体规定。)

    八、培养方式

    1.参加导师主持的课题研究;

    2.课程学习和研讨并重;

    3.定期进行读书报告会;

    4、围绕论文写作和研究专题调研、讨论。

    九、必读文献

    书目、期刊清单附于培养方案之后,具体格式见《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十、其他规定

    1、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科目均须考核。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

    2、博士生必须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本人情况,在入学后四周内,制订出个人学习(培养)计划。个人学习(培养)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提交到研究生管理系统中。

    3、本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和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博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依据。

     

  • 上一条:本中心多名博士生赴新加坡与美国参加学术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