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官网上有一则消息:《<话说农药:天使还是魔鬼?>入选2023年度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据2023年5月23日“华大在线讯”:“日前,湖北省科技厅公布2023年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名单,我校化学学院杨光富教授和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共同主编的《话说农药:天使还是魔鬼?》获评‘2023年度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 《话说农药:天使还是魔鬼?》由杨教授和宋院士共同主编,该书从社会公众最关心的问题着手,以全彩、问答的形式进行展开,通过层层解答,让读者对农药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认识。全书分概念篇、管理篇、安全篇、生活篇及故事篇五篇共81个问题,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在我们身边的与农药相关的知识和热点话题,并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与剖析,以及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的描述,在普及农药基本知识的同时,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农药,消除对农药的偏见,塑造社会公众对农药的科学认知。
杨光富教授是桂子山赫赫有名的青年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带领团队长期从事农药创制基础研究,在农药分子设计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是我国绿色农药创制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在出版这本农药科普著作前,曾让我找编辑出版方面的专家看过稿子。我对光富教授和宋院士这样的大学者很接地气地做农药科技知识普及工作,大专家写小科普,在惊讶之余更多的是赞叹和敬佩。该书正式出版后,还在学校科学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诚如有领导指出的:农药的生产与使用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关系到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正确认识农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才能回归农药的本质,为农药科技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宋院士和杨教授共同主编的科普新著不仅对引导公众正确认识、保障绿色农产品供给具有重要意义,也体现出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
我一直主张大学教授做学问应提高和普及要有机结合,既要“阳春白雪”(高层次的科研),又要“下里巴人”(接地气的科普)。这种结合,自然科学需要,人文社会科学也需要。就我所知,老辈学者中朱光潜的《审美书简》、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周振甫的《诗词例话》等,都是大学者写小图书的普及性精品著作,影响巨大且深远。我们华师文学院(中文系)的专家学者也有这个好传统。上世纪80年代前中期在湖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语文新四书”极受社会欢迎,尤其是《语文知识千问》十分畅销,一时“洛阳纸贵”;《短文精华》《古今诗萃》《优秀作文评点》几本书也广受好评,一再加印。后来,中文系教师再接再厉,编撰刊行了“语文之友”丛书(10种)。
最近这些年,由于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大学教师愿意费神费力做学术普及的越来越少。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老教授不再受限于学术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认认真真地做普及性工作,且乐在其中,成效显著。早些年,邢福义教授送我一册《汉语语法三百问》。这是老人家2002年5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册子。作者在该书“前言”中写道:
这本《汉语语法三百问》,以问答形式讲解汉语语法问题。所谓“汉语语法”,实际上只限于汉民族共同语的语法,即通常所说的现代汉语语法;所谓“三百问”,实际上是问题的三百个条目,其中有的条目有两问或三问。
对于这些条目(问题),作者进行简明扼要的回答。大多数每条五六百字,最少的不少于三百字,最多的也只有千把字。“字数的多少,以讲清问题为原则;尽量控制字数,是为了避免冗长的解说。这样,一个条目几百字,读者随手翻到哪一页,都可以看上一两条。”这本260多页的小册子定价15元,适合大众市场。该书首印多少,版权页没有标注。笔者注意到,仅仅过了一年就印行第二版了,可见销售不错。其实,邢福义教授做学术普及已不是第一次,他上世纪70年代末推出的《逻辑知识及应用》,也属于大众学术范畴,深受读者喜爱。笔者有专文探讨,不再赘述。
无独有偶,文学院另一学术“大牛”刘守华教授最近迷上了做学术科普这件事。这位去年刚刚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的大学者,不顾耄耋高龄,继续在民间故事领域开垦和耕耘。刘老师一向重视对青少年传播民间故事,这项工作不仅在国内开展,而且还参与了国际合作。早在20年前,他就应日本筑波大学副校长、著名故事学家小泽俊夫邀请,参与合作编写《日本中国韩国民间故事集》于东京问世。以三国文字并列的特别体例印制,在日本向全国小学生免费发送。前几年,刘老师和老伴陈丽梅老师精心编选了一册《中国民间故事》,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后,被列入教育部小学语文教材的配套课外读物系列之内,其影响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刘老师还尝试将故事学理论研究成果加以大众化、普及化,走大众故事学之路。他说自己平日解读故事,试用过多种方法,但惯常运用的还是脱胎于文艺学、美学,以探寻民间故事艺术世界,追索其诗意与哲理内涵为着力点的诗学方法。在刘老师看来,对民间故事进行诗学解读,首先有助于向大众进一步突显其优美动人的特质;其次,中国民间故事本是在口头文学、通俗文学和作家文学“三位一体”的大文学格局中发育成熟的,作诗学探索,有助于发掘其所蕴含的中华文明的优良基因。他希望对民间故事这样的解读尝试,得到细心读者的分析判别,希望这样的尝试能给中华民间故事增光添彩,并让传统的民间故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刘老师的创意得到了有识之士的高度认同,福建《终身教育》杂志从2022年第9期开始,专门设立了“民间故事的诗学解读”专栏,陆续刊发刘守华老师的系列解读文章。到2023年3月,已经登载了6篇刘老师的解读文章,很受读者喜爱。
对于这样一项学术普及工作,刘老师自己特别看重。他先是让弟子孙正国教授转赠一册杂志2022年第9期的样刊,最近又从安徽(刘老师夫妇近年住在合肥中国科大儿子那里)亲自快递了两册登载有他诗学解读文章的样刊。我衷心祝愿这个专栏越办越好,也希望刘老师的专栏文章长期写下去,并在此基础上编辑成书,使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传统的学术研究主要是精英化的,过去高等学校的专家学者主要都是走的这条路。但学术也是可以而且需要大众化的。学术大众化,就是要让专家之学接地气、有人缘,提升它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度,引导大众形成健全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乃至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桂子山学人有学术大众化的好传统,无论人文社科名流,还是自然科学专家,都已经做了很好的探索。这方面值得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鼓励更多的学者参与,进而取得更大进步和影响。
2023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