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链接:http://www.cankaoxiaoxi.com/roll10/20160624/1205314.shtml)
从凌晨4点开始,就陆陆续续有人带着小板凳和iPad赶来,一边排队领号一边玩游戏……这种排队现象出现在上海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报名这类培训班的学生,从过去的小学四五年级,扩展到如今的幼儿园中班、大班,一些家长为了在知名培训班“占坑”甚至给还没开始上幼儿园或者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报名。
6月23日上午,上海市教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幼升小”家长有关“提前学拼音”等问题的焦虑——拿出数据,语文教学专家、幼儿心理专家、小学校长等齐上阵,劝说家长“千万不要提前学”。
这是全国省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第一次在暑假前向社会上“提前学”的风气宣战。
调研显示,“提前学”效果到二年级期末趋于消失
最有力的一组数据,来自教育专业“大牛”华东师范大学。此前,为回应家长对孩子学习拼音的关切,上海市教委委托华师大专家团队针对“小学低年级汉语拼音学习效果”进行专题调研。
上海小学语文教学与全国其他地区一个较大不同就在于拼音。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在全国其他省份,小学语文大多“先学拼音、再学汉字”;但上海实施“拼音与识字、阅读相融合”的语文教学模式,将以往的集中两个月学习拼音的办法,改变为课文全注音方式,拼音学习贯穿小学一二年级两年的学习中。
这种新式的教学方式,一度引起学生家长的焦虑。家长中有人认为“学校不教拼音了”,有人认为“集中教拼音比分散教效果好”,还有人觉得“既然学校不集中教,就让孩子集中学”。“集中学拼音”一般被安排在幼儿园大班升小学的那个暑假,学习地点则是各类社会培训机构。
因为“幼升小”拼音培训生意兴隆,一些培训机构开始限制名额,逼得家长不得不在幼儿园小班、中班就开始报名“占坑”。与此同时,一些英语(精品课)类、艺术类培训机构,也瞄准了这一市场,每年暑假开班“教拼音”。
那么,提前学拼音的孩子,就一定比零基础的孩子更强、更好吗?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实际上,“提前学”不仅不能带来多大益处,“后遗症”反而更多。
先来看看华师大的调研数据,调研组选择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期末,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4个节点,在上海市范围内选择不同类型小学的低年级学生参加笔试和口试。
结果显示,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学生认读和拼读能力平均达标率96.68%,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学生拼音能力平均达标率97.15%,4个阶段学生的拼音能力达标率呈现递增趋势。这表明,现行的“拼音与汉字、阅读相融合”教学模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那么,学前学习过汉语拼音或者进行过课外汉语拼音补习的学生,是否比那些“零基础”的孩子更强呢?
调研报告称,在入学初期,提前学过拼音的孩子的确测试成绩稍好一些,但这种影响到二年级期末逐渐趋于消失,“学前阶段是否早学拼音,对孩子小学阶段尤其是中高年级语文学习没有显著影响”。
“提前学”的孩子,小学学习表现或许更糟
“提前学”不仅不能给孩子小学学习带来多大优势,相反,“提前学”或许还会让孩子小学学习阶段表现更糟——专注倾听的学习习惯不易养成,却养成“长期不认真听”的坏习惯。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薛峰的重要工作是在上海各个小学里听语文课。他告诉记者,不少提前学过拼音的孩子,在小学阶段会有“声母带调读”的习惯,这种习惯到小学阶段很难纠正,“他在学前,尚不具备学习拼音的心智情况下,提前学了拼音,养成了错误的拼读方式。”
华师大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毛世桢表示,大多数拼音培训机构的培训资质存疑,“一个号称教拼音的老师,他连拼音当中稍微深奥一些的问题都答不上来,还去误人子弟”。
调研数据显示,上海仅有25%的家长对现行的“拼音与识字、阅读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相对了解,更多的家长在尚不知道小学如何教学生的情况下,就盲目地把孩子送去拼音补习班。
这种情况,得到了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教师钱玉华的证实,“那些提前学过拼音的孩子觉得自己会读、会拼,有的甚至会写了,就不再认真听课。久而久之,他们上课的专心度会弱于其他同学”。
钱玉华说,教师在课堂上也会更关注那些没有学过拼音的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练习和表现的机会,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好处,“过早学习拼音,耗费孩子大量时间,最后却是‘事倍功半’,有时候甚至得不偿失”。
没有哪一所小学的校长,会把招生重点放在“知识”上
除了担心上小学跟不上外,还有大量家长为孩子提前“补习”是为了给孩子考取优质民办小学增加“筹码”。上海的公办小学现在严格要求按照“就近原则”入学,但很多民办学校可以全区或者全市招生,一些热门民办学校招生甚至排起长龙,录取比例可以达到10∶1。
民办学校的招生,根据上海市教委的规定,一律采取“面谈”形式,没有笔试、不考语数外知识。但一些家长却认为,识字多少、是否会数字加减,是决定孩子能否被录取的重要因素。
对此,上海市虹口区民办丽英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孙幼丽进行了澄清,“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上海没有哪一所民办小学校长会在招生时,在考察知识点上下功夫。因为根本没必要,这么做就是不懂教育。”
孙幼丽曾接到过“落榜”学生家长打来的电话,“家长说,我的孩子能认识3000多个字,他的数学思维怎么怎么好,能做20以内的加减法,你们为什么不收?”面对这样的家长,孙幼丽很无奈。
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相比自带拼音、识字、算数“功能”的孩子,学校更喜欢那些“懂得倾听、求知欲强”的孩子,“我们的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就是专业教孩子拼音、算数的,他们会保证你100%学会,你有没有提前学,对学校来说毫无意义”。反之,哪怕一个学生“啥也不会”,但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有很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那他也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有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习习惯,才是决定一个孩子能不能拔尖的最关键因素”。
一个会自己整理书包和课桌,做事有条理、不拖拉的“零基础”学生,远比一个提前学过拼音、数学的“拔高生”更受学校、老师的欢迎。
上海市一师附小校长鲁慧茹建议,这个暑假,“幼升小”家长重点培养好孩子的3个习惯:一是“说”的习惯,可以要求孩子把每天看到、听到和想到的,讲给父母听;二是“听”的习惯,要求孩子每天要听少儿节目、听新闻、听大人讲话不插嘴;三是“认”的习惯,在生活中认字,让孩子感受处处是识字的天地。
王烨捷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