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福义:语言学界的“老顽童”(2013-06-04 14:26:06)
  • (原文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26日学林B-07版“名家风范”栏目)

    姚双云

    熟悉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的人都知道,他从小就酷爱小说。四五岁时,他听祖父念读《薛仁贵征东》,听过之后,看其他旧小说,便能略懂大意。10岁前,他在海南黄流乡由母亲带着到处借书,读了包括四大古典名著在内的大量小说。从事汉语语言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之后,他仍然经常读小说,并把金庸的所有作品全都读完了。他特别喜欢金庸笔下的老顽童周伯通。在《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一文中,他曾写道:“(周伯通)这个文学形象,也许能够启发我们思考点什么。”

    老顽童周伯通痴迷武功且能坚持不懈。他被困桃花岛15年,仍能十几年如一日不间断练武,靠的就是持之以恒的精神。最终凭惊人的毅力习得了《九阴真经》。

    邢福义的恒心和毅力是出了名的。他常以“年年岁岁,春夏秋冬”来自勉。意为年年有四季,岁岁365天;四季意味着既有鲜花和温暖,更有冰雪和严寒。要有韧性,不然坚持不了漫长的春夏秋冬;要有承受力,不然适应不了千变万化的春夏秋冬;要自强不息,不然跟不上永远发展着的春夏秋冬。

    这种坚毅刚强的品格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他克服各种困难,潜心科研。1994年3月中旬,邢福义应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之约,撰写《汉语语法学》,合同规定1996年6月交稿。此后两年间,他给自己立了“法”:平均每天必须为这部书写一千字。假若哪一天没写,第二天一定得补还;假若出差,回来后得按天数补起来。他说,如果放弃了这个要求,就等于自己为人做事的失败。

    老顽童周伯通爱“拜师”,只要看到别人有新招,即使对方是十七八岁的小青年、小女孩,他都要说“我拜你为师”。

    邢福义特别“善师”。一方面他善师于方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语文》每发表一篇有分量的语法论文,他都要反复“悟道”,潜心探究他人的优点。由于经常如此坚持“偷学”,终于养成了于无言中求教于众多高明学者的习惯,众多高明的学者也就在“函授”中成了他的“导师”。在“偷学”中,他学会了用一只眼睛来看懂别人文章的表面、正面和一行行文字;用另一只眼睛用来探视别人文章的背面、反面和字里行间里隐藏着的奥秘。也学会了处处留心抓问题。由此,他也培养了捕捉论题的敏锐感。

    另一方面,邢福义还善于在研究中巧用自身的优势。他常以家乡的俗语“猪往前拱,鸡往后扒”来自勉。意思是说,人总要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路。首先,要拱,要扒。拱和扒,意味着奋斗求生存,求发展。其次,猪只能拱,鸡只能扒。猪有猪的特点,鸡有鸡的特点,这决定了它们各有各的办法。如果鸡往前拱,猪往后扒,猪和鸡都活不下去。再次,往前拱和往后扒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怎么样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邢福义生于1935年(乙亥年),属猪,因此,他给自己定的“活路”就是:“往前拱”。

    老顽童周伯通不仅善师,也善教。他传授武功,能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在传授郭靖空明拳时,周伯通一改顽童秉性,严肃庄重而又耐心细致地启发郭靖,传授秘籍。在周伯通的循循善诱下,郭靖终于悟出空明拳以柔克刚之理。

    邢福义也是既善师又善教的学者。他善于因人制宜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有新的开始。他上课不搞“满堂灌”,不用“宣讲式”。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加强研究示范,避免教师、学生的研究工作互不沟通;在与学生接触中,注意发现他们的长处,诱发他们的潜在优势。在邢福义看来,只有让学生不断站到“问号”的起跑点上,才能使他们的才智闪光;在师生关系上他提倡亦师亦友,这样利于形成良好学风和氛围,因而利于人才的造就。

    老顽童不拘小节、胸襟豁达。他常常和后生晚辈打成一片,人缘极佳,深为大家喜爱。全真教的徒子徒孙自不待言,连晚辈郭靖也是他的结拜兄弟。

    现实生活中,邢福义处处显示了虚怀若谷的大家风范和独特气质。他对身边的人总是秉持宽容大度的心态,对别人如此,对自己的学生更是如此。曾经有人问邢福义:您现在最大的希望是什么?邢福义总是这么回答:作为一个学者,我的最大希望是能够永远不断地自我超越;作为一个教师,我最大的希望是我的学生能够超过我自己,一个个都比我更会走路和爬山。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没有力气了,坐在20米的高度上,听到上头大声地喊:先生,我们已经爬到了40米的高度!先生,我们已经爬到了60米的高度!那么,我会摸着白胡子欢快地说:“呵呵,他们上去了。”

    邢福义还能够以包容的眼光对待身边的事。比如,谈到日益盛行的网络语言时,邢福义说:对待网络语言,应宽容。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网络语言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思想的活跃,这种活跃会增强语言的功能;网络语言对传统规范语言确实有一定的冲击,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耦合。网络语言能否进入词典?这需要一个过程;语言的运用,群众是走在最前面;语言学家不是语言的指挥官,只是语言的解说员。

    老顽童周伯通爱“自创”,潜心于琢磨,悟得了“双手互搏”,“空明拳”,创造出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招式。此公的武功开始中等偏上,后来武功奇高,在“东邪、西狂、南僧、北侠、中顽童”的新“评估”中,占据中心位置,成了五绝之首的 “中顽童”。

    邢福义在学术研究中,不断追求创新。“文革”期间,他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苏联维诺格拉多夫、库兹明《逻辑学》一书,边读边联系汉语实际,检验逻辑定律和语言运用的联系和区别,得到了全新的认识。此后,他写出了《逻辑知识及其应用》一书。他还将逻辑方法引进汉语语法研究之中。在该书的序言中,他写道:这本书,总算为自己的复句研究打了个句号,但是,句号只意味过去,却不代表终结。句号放大是个零,往前又是零起点!俄罗斯国际刊物《语言研究问题》2010年第2期译载了他的一篇关于复句的重要论文,译者把他称为“汉语逻辑语法学派奠基人”。

    在理论的建树上,邢福义常能推陈出新。如1995年提出“小句中枢”说,就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武汉大学的李芳杰撰文评价道:“小句中枢说是对小句三论的引发和发展,无论是突破还是发展,其核心是创新。小句中枢说是富有创意的理论。”

    古语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二字在年逾古稀的邢福义的研究中从未间断过。2011年,由他担任首席专家的“全球华语语法研究”项目已经启动。这是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其创新之处在于从全球视野下研究华语的变异情况,从而促进华语的交际畅通和国际传播,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邢福义曾把作学问喻为登山,并以“抬头是山,路在脚下”勉励自己和学生。他说:“眼里要有山。那山顶没有峨嵋佛影、昆仑雪莲、武当金顶、黄山奇雾,却有科学的圣光。但是,更要不停地迈动双脚。学术研究没有现成的路,必须脑指挥脚,眼引导脚,手帮助脚,靠着坚忍不拔的意志披荆斩棘,越涧攀壁,一步步地往前跨越。”这些肺腑之言值得青年后学好好揣摩。

  • 上一条:语言研究所2012年硕士生复试工作安排 下一条:光明之路越走越宽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