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至六届高校成果奖的统计统计排名之三:个人排名(2013-12-13 17:49:29)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级别最高、影响最大、评选最严格的学术奖励,其获奖成果代表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际水平。[1]也许有的一流学者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高校社科成果奖中获得一等奖,但是能在高校社科成果奖中获得一等奖的学者一定是一流学者,而能获得2次及以上的学者必定是一流学者中的翘楚。对获得一等奖达到2次及以上的学者进行个人排名能有效地厘清各学科里的领军人物。

    关键词:高等学校 人文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3年4月7日,教育部网站正式公布了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评奖结果,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张东刚先生撰文指出:“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总人数约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85%,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张东刚201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获奖成果,基本上能够反映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1]本文作为《高校语言学成果评价的崇实取向》一文的姊妹篇,对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中获得一等奖的学者按个人进行了排名统计,通过该排行榜,读者能快速的对各学科的领军人物进行了解。为了方便,除原文引用之外,该奖项皆简称为“高校社科奖”。

    一 一等奖获得者的情况说明

    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中一等奖共有291项,这291项一等奖分别由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61个学者或团队获得[1]。有的学者在多次高校社科奖中拔得头筹。获得2次及2次以上的学者共有34位。获得一次一等奖的学者或团队共有327位。

    在6届高校社科奖中获得4次一等奖的学者有2位,他们是:邢福义、厉以宁。

    获得3次一等奖的学者有6位,分别是:王利明、章开沅、项楚、李强、葛家澍、叶澜。

    获得2次一等奖的学者有26位,分别是:陈平原、顾明远、杨明照、林崇德、林毅夫、刘文英、刘海峰、史念海、卿希泰、季羡林、王季思、胡代光、曾毅、陈先达、蒋孔阳、闵维方、谭崇台、何芳川、李秋零、薛敬孝、裘锡圭、陈思和、钟敬文、王逢贤、温涛、陶德麟。

    获得1次一等奖的学者或团队327位,分别是:佟柔、丁俊萍、姚梅镇、余劲松、马克昌、喻伟、赵廷光、沈宗灵、沈达明、高铭暄、钱伯海、史际春、李铁城、陈秉公、刘君德、王家福、费孝通、郑杭生、宋林飞、叶孝信、陈彪如、高峰、魏埙、宋承先、刘诗白、滕维藻、陈荫枋、吴大琨、肖蔚云、吴易风、林富德、王翼、严瑞珍、王沅、郭道扬、黄达、蒋琳、陈才、戴世光、陈耀庭、王佐良、钱谷融、缪钺、袁世硕、王元骧、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刘铮、张伯伟、章培恒、范存忠、杨周翰、孙钦善、卢泰宏、谭其骧、漆侠、唐长孺、韩儒林、程千帆、董宝良、冯契、林斡、江应粱、林超民、林耀华、陈良焜、王善迈、毛礼锐、林庚、王焕勋、姜亮夫、周洪宇、袁运开、朱智贤、钱仲联、郭延礼、唐圭璋、罗宗强、邬沧萍、沈灌群、方汉奇、宫占奎、杨瑞龙、周业安、林尚立、王惠岩、陈安、陈兴良、吴刚平、周伟洲、芮明杰、王绍曾、檀传宝、田正平、肖朗、吴康宁、钟启泉、崔允漷、叶世昌、张晋藩、汪流、白奚、罗国杰、鞠实儿、牟钟鉴、张践、许宝华、陈炎、范伯群、李坤望、朱立元、姜波克、王耀华、陈桥驿、李学勤、林志纯、纳忠、邓大松、李维安、冯绍雷、郭预衡、陆谷孙、张雷声、劳凯声、沈德立、吴磊、徐中舒、王力、清格尔泰、张华、蒋礼鸿、葛剑雄、徐通锵、夏甄陶、李淮春、郭湛、俞吾金、高清海、冯友兰、丁国范、陈乃熊、李修生、董文泉、高铁梅、姜诗章、陈磊、赵曙明、吴世农、邓晓芒、郭贵春、顾海良、袁行霈、杜兴强、李赋宁、仲跻昆、金长烈、柳得安、姚涵春、沙晓岚、赵俪生、方立天、杨亦鸣、何琳仪、王炳照、阎国华、黄希庭、张进辅、李红、鲁洁、杨治良、朱良志、黄德宽、马戎、徐在国、郝士宏、陈秉新、王蕴智、曹锦炎、沈建华、宗廷虎、宁骚、华学诚、陈光中、陈得芝、郑家馨、陆庭恩、彭坤元、朱寰、邓广铭、娄尔行、辽宁大学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课题组戴伯勋主持、王策三、郭熙保、黄济、严端、韩德培、李龙、龚刃韧、韩大元、查瑞传、郭志刚、梅荣政、郭庆旺、万明春、崔明德、马费成、郝金星、陈传夫、吴钢、宋乃庆、彭智勇、陈光磊、赵修渝、陈甬军、王嘉毅、吕国光、裴娣娜、莫雷、冷英、王瑞明、王汉生、李国栋、牟延林、茅海建、郑永廷、王水照、郑杰文、严绍璗、张子开、谭伟、何剑平、张宪文、曾令良、朱荫贵、张守文、张国刚、沈志华、王建国、蓝海林、冉光和、熊德平、纪宝成、华东师范大学、何兹全、刘明翰、李朝祥、许和隆、田晓明、赖永海、朱晓进、车锡伦、方勇、Yadong Luo、周晓陆、闵春发、胡德坤、白寿彝、朱凤瀚、刘伟、欧阳志刚、杨灿明、孙群力、艾周昌、范大灿、罗荣渠、蔡知令、施一揆、侯仁之、田余庆、周一良、侯外庐、张岂之、武汉大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方世南、邹逸麟、靳诺、刘祚昌、东北师范大学编写组、钱乘旦、陈晓律、邹衡、曹志耘、秦宣、Ting Liu、陈锡祺、颜一、韩小雨、范先佐、车文博、黄汉升、徐苏斌、苗力田、徐开来、刘益、余纪元、冯惠玲、喻阳、申明、崔延强、张涌泉、王运熙、顾易生、孙家琇、陈春声、秦典华、赵秉志、郑功成、曲福田、梁樑、Jie wu、Wade D.Cook、Joe Zhu、张康之、郁建兴、庞丽娟、周俊、潘懋元、刘艳红、叶敬忠、潘璐、吴惠芳、贺聪志、尤中、陈力丹、邱树森、江华。

    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中一等奖的分布情况如图一所示:

    二 一等奖获得者的个人排行榜

    本部分拟对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中获得一等奖的次数在2次及以上的学者进行个人排名。排名次序的先后依据以下列出的规则,规则的优先级依次下降:

    (1)获得一等奖的次数。

    若甲获得了4次一等奖,乙获得了3次一等奖,则甲的排名在乙的排名之前。

    (2)独著、主编、合著、研究报告、论文的优先级依次降低。

    若甲主编了一本著作,乙独撰了一篇论文,则甲的排名在乙的排名之前。

    (3)若是合著,作者排名第x位,x越小,该作者的排名优先级越高。

    若甲和和乙分别与他人合作了一本著作,甲在合作者中排名第一,乙在合作者中排名第二,则甲的排名在乙的排名之前。

    (4)若甲和乙在合著中的位次相同,那么就比较甲和乙各自著作中的总人数m和n,若mn则甲的排名低于乙的排名,若m=n,则甲和乙的排名相同。

    若甲和和乙分别与他人合作了一本著作,且甲和乙在合作者中均排名第二,但甲是和另外一人合作完成的,而乙是与另外三人合作完成的。由于甲方所在的总人数m=2,而乙方所在的总人数n=4,m

    表一: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中获得一等奖次数超过2次的个人排名

    排名

    姓名

    获奖次数

    获奖学科

    备注

    1

    邢福义

    4

    语言学

    独著4部

    2

    厉以宁

    4

    经济学

    独著3部+主编1部(1/3)

    3

    王利明

    3

    法学

    独著2部+主编1部(1/1)

    4

    章开沅

    3

    历史学

    独著2部+合著1部(1/1)

    5

    项楚

    3

    中国文学

    独著2部+合著1部(1/4)

    6

    李强

    3

    社会学

    独著2部+合著1部(2/2)

    7

    葛家澍

    3

    经济学

    独著1部+主编1部(1/1)+合著1部(1/2)

    8

    叶澜

    3

    教育学

    独著2部+论文独撰1篇

    9

    陈平原

    2

    中国文学

    独著2部

    顾明远

    2

    教育学

    独著2部

    杨明照

    2

    中国文学

    独著2部

    林崇德

    2

    心理学

    独著2部

    林毅夫

    2

    经济学

    独著2部

    刘文英

    2

    哲学

    独著2部

    刘海峰

    2

    教育学

    独著2部

    10

    史念海

    2

    历史学

    独著1部+主编1部(1/1)

    卿希泰

    2

    宗教学

    独著1部+主编1部(1/1)

    季羡林

    2

    语言学+外国文学

    独著1部+主编1部(1/1)

    王季思

    2

    中国文学

    独著1部+主编1部(1/1)

    11

    胡代光

    2

    经济学

    独著1部+主编1部(1/4)

    12

    曾毅

    2

    社会学

    独著1部+主编1部(2/4)

    13

    陈先达

    2

    哲学

    独著1部+合著1部(1/1)

    14

    蒋孔阳

    2

    哲学+中国文学

    独著1部+合著1部(1/2)

    15

    闵维方

    2

    教育学

    主编1部(1/1)+主编1部(1/1)

    谭崇台

    2

    经济学

    主编1部(1/1)+主编1部(1/1)

    16

    何芳川

    2

    历史学

    主编1部(1/1)+合著1部(1/6)

    17

    李秋零

    2

    哲学

    主编1部(1/1)+合著1部(9/9)

    18

    薛敬孝

    2

    经济学

    主编1部(1/2)+合著1部(1/3)

    19

    裘锡圭

    2

    语言学

    独著1部+独撰论文1篇

    陈思和

    2

    中国文学

    独著1部+独撰论文1篇

    20

    钟敬文

    2

    民族学与文化学+中国文学

    主编1部(1/1)+独著论文1篇

    21

    王逢贤

    2

    教育学

    合著1部(2/2)+独撰论文1篇

    22

    温涛

    2

    教育学+经济学

    研究报告1篇(3/6)+合作论文1篇(1/3)

    23

    陶德麟

    2

    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独撰论文2篇

    表一中备注部分的说明:

    甲主编1部(1/1)表示甲作为该书的唯一主编。

    甲主编1部(1/4)表示该书主编有四个,甲的排名第一。

    甲合著(1/2)表示该书是合作完成的,甲在合作者中排名第一。

    甲合著(2/2)表示该书是合作完成的,甲在合作者中排名第二。

    甲研究报告1篇(3/6)表示该研究报告是6个人合作完成的,甲在这6个人中排名第3。

    其他情况可以通过上面列举的示例进行类推。

    表一中获奖学科和备注是一一对应的,比如排名第10的季羡林对应的学科是“语言学+外国文学”,对应的备注是“独著1部+主编1部(1/1)”,表明季羡林在语言学学科中获得一等奖的是独著1部,在外国文学学科获得一等奖的是由他一人主编的1部著作。其他的情况可以通过此实例类推。

    三 余 论

    高校社科奖是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级别最高、影响最大、评选最严格的学术奖励,其获奖成果代表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际水平。[1]作为学者,一生中能在高校社科成果奖的评选中能获得一次一等奖便是无尚光荣的事。也许有的一流学者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高校社科成果奖中获得一等奖,但是能在高校社科成果奖中获得一等奖的学者一定是一流学者。而能获得2次及以上的学者必定是一流学者中的翘楚。本文统计了一至六届高校社科奖中获得2次及2次以上一等奖学者的个人排名。从表中能较为清楚地厘清各学科中的领军人物。

    参考文献:

    [1]匡鹏飞、沈威2013高校语言学成果评价的崇实取向《汉语学报》第4期。

  • 上一条:汉字听写大会湖北区决赛在我校举行 黄冈队强势夺冠 下一条:一至六届高校成果奖的统计排名之二:省市排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