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汉外语言研究交流与融合论坛成功举办(2025-09-29 13:03:00)
  • 2025年9月27日,第二届汉外语言研究交流与融合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论坛合影

    来自国内十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的23位专家齐聚一堂,以“数智化背景下的汉外语言研究”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与大语言模型迅猛发展背景下的语言研究新路径、新范式与新挑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宏达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匡鹏飞教授分别致开幕辞。刘宏达副校长认为本次论坛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并期待通过汉语界与外语界的深度对话,能为语言研究的融合发展与突破创新带来新思路,为国家语言能力建设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新动能。匡鹏飞教授指出,本次会议是一次国内汉语学界与外语学界知名学者的思想碰撞,对于推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汉外语言研究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华中师范大学刘宏达副校长致辞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匡鹏飞教授致辞

    论坛一共安排了四场主题报告。27日上午安排了11位学者作报告。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教授认为,当前的大语言模型本质上仍然是工具,而非具备独立智能的存在,其核心优势在于其对语言的处理能力和数据属性。北京语言大学吴福祥教授用丰富的例证探讨了语法演变中实现、扩展与类推之间的关系,系统探讨了相关概念的内涵,进一步厘清了语法演变的内在机制。西南大学文旭教授以数智时代汉英文化转喻为研究对象,结合大语言模型和多语语料库自动抽取技术,系统梳理并对比汉英语境下文化转喻的类型、表现及其文化动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王锋研究员指出,推动语言研究的交流融合,是中国语言学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内在要求,需要体系性的学术支撑,并对“语言研究内涵和外延的深化拓展”“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需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需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冉永平教授从期刊编辑的角度探讨了语言构式/结构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指出现有研究大都集中于单一语言内部构式的描写与解释,缺少双语或多语的对比研究。上海理工大学邬菊艳副教授基于语言与情境模拟的具身认知理念,构建词汇文化认知内涵分析框架,并以英语private与汉语“私”为例进行了对比分析。澳门大学徐杰教授认为,透视语言结构规律理论上存在三个视角,即中国视角看语言、中外视角看语言和世界视角看语言,他指出三个视角既各有自己的长项和优势,也各有自己的盲点和局限。河南大学牛保义教授从“事”的视域观察语言,分析和解释语言现象,认为“事”视域的语言学研究将会对语言做出综合性的、本源性的探讨。华中科技大学黄仁瑄教授探讨了汉语音义文献数据平台建设的相关问题,细致介绍了平台的设计思路与具体功能。河南大学张克定教授讨论了汉英语言对抽象空间方位关系编码的异同及其动因。北京语言大学熊仲儒教授针对朱德熙先生“汉语光凭词类和层次不能控制结构关系”的观点,提出汉语和英语一样,都能用词类与层次控制结构关系。

    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吴福祥教授


    西南大学文旭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王锋研究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冉永平教授


    上海理工大学邬菊艳副教授


    澳门大学徐杰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黄仁瑄教授


    河南大学牛保义教授


    河南大学张克定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熊仲儒教授

    27日下午有12位学者报告。北京外国语大学何伟教授从系统功能视角出发,基于对语态本质的探讨,对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作了分类描写。北京语言大学施春宏教授系统探讨了构式语法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理论基础、适用空间和相互关系,提出了构式语法研究多元互动、互补融通的方法论及其深化路径。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指出,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的整体论视角体现为系统化思维,而不仅仅是示例化思维;对语言的描写不应基于孤立的结构碎片,而应基于对整个系统在其环境中如何运作的理解。北京大学董秀芳教授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性质形容词作谓语时需要跟程度副词共现的要求的产生时代,并且讨论这一变化的性质。大连外国语大学邓耀臣教授探讨了构建中华传统语言文字典籍大规模多语种语料库、翻译记忆库、术语库等跨语言知识库的有效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华传统语言文化域外传播的有效途径。西安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夏登山教授基于南疆三地州语言国情调查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情况,探讨了语言研究与兴边富民、学术戍边的关联,并提出边疆语言研究的几个构想。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指出,语言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所有语言的共性与个性,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深入探究语言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大力推进汉语与外语研究的交流与融合,是当前中国语言学界的迫切需求和必然方向。复旦大学祝克懿教授借鉴生物体生长性原理,从创新思维视角考察修辞主体和AI Agent人工智能体生成与理解语言的能力,探究其创新能力作为生产力要素如何推动语言生活的发展运行。清华大学封宗信教授从语法连接、逻辑连接、语篇衔接等的关系入手讨论了英汉语篇里句间连接/衔接的模式差异。复旦大学陈振宇教授通过对若干汉语语法现象的分析案例,探讨了浅表结构下的语义语用自动推理。西南大学杨静副教授从英汉并列连词AND 与“和”的对比切入,剖解了两者的差别所折射的彼此造句差异。华中师范大学姚双云教授基于口语语料,系统比较了汉语和英语中请求行为的使用差异,并探讨了请求行为在人工智能对话系统中的应用评估问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何伟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施春宏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


    北京大学董秀芳教授


    大连外国语大学邓耀臣教授


    西安外国语大学夏登山教授


    复旦大学祝克懿教授


    清华大学封宗信教授


    复旦大学陈振宇教授


    西南大学杨静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姚双云教授

    闭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匡鹏飞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汪国胜教授作会议总结,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文斌教授致闭幕词。汪国胜教授以“圆满”二字概括了此次论坛的举办,认为与会学者带来的成果对推进我国的语言研究,特别是对推进汉外语言研究的交流与融合,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王文斌教授对主办方和与会学者表示了感谢,期待论坛以及国内语言学界各期刊能成为学术界“发先声者”的摇篮,绘就我国普通语言学多彩的新画卷。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汪国胜教授作会议总结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文斌教授致闭幕词

    本次论坛在掌声中顺利闭幕。

    通讯员:池明明

    审读:匡鹏飞

  • 下一条:本中心人员参加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