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于律己 善于求索-----邢福义教授谈学术腐败与学术创新(2013-05-09 16:46:38)
  • 邢福义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博士生导师,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在《中国语文》等刊物发表文章390多篇;在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单位出版著作44种,其中个人独著17种。1995年和1998年,著作《语法问题发掘集》和《汉语语法学》先后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年和2004年,论文《小句中枢说》和著作《汉语复句研究》先后获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什么是学术腐败

    邢教授指出,对“学术腐败”这个词语,应该有一个更严谨合理的理解。学术本身并不腐败,学术本身是神圣的、严肃的。所谓“学术腐败”,指的应该是学术领域内的不正之风,是在学术领域内一部分人身上出现的现象,包括抄袭、剽窃、“权学”交易、“学钱”交易、学术评审中的不良表现,等等。

    学术腐败的原因和矫正之法

    邢教授认为,学术腐败的原因应该从“个人品德”、“书刊取向”、“行政导向”这三个方面加以认识,它们互有因果关联。

    “个人品德”,是指一部分人自身的品行不够端正,在当今商品化社会氛围中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企图采取种种“捷径”来搞学术。缺乏认真踏实的学术精神,是不能真正做好学术研究的。“书刊取向”,是指出版社和刊物采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定和发表学术成果。邢教授就自己亲身经历来说,在以前,学术水平是评定学术成果的唯一标准,但是现在有许多书刊在出版发表中掺杂进了经济利益、关系网(个人关系)等学术水平以外的因素。“行政导向”,是指行政领导部门对学术界要求什么、提倡什么,制定怎样的政策,比如“关于学术人员职称评定的政策”等。如果行政领导部门对学术活动导向不当,也会导致学术腐败现象的产生。

    学术腐败的矫正,需要把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通盘考虑。邢教授认为,学校要进行学风、人品教育;出版社、学术刊物要有高素质的编辑队伍;行政领导部门要高瞻远瞩,同学术专家交流合作,研究科学的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评估体系。

    如何进行学术创新

    创新是学术成果得以创建的前提,是学术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学术规范的核心与灵魂。邢教授指出,要进行学术创新,在学术上取得原创性成果,需要有对学术的兴趣、持之以恒的努力、不为眼前利益所动的决心,耐得住寂寞。特别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求索,在求索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长处,知道自己的路应该怎么走。邢教授还说,“发现自己”需要不断的实践——失败——实践,最终才能真正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点,从而在学术界有所建树。

    对年轻学子的期望

    邢教授告诫广大年轻学子:“自律很重要,一定要严于律己,培养自己优秀的学术品格,不要急功近利”。

    关于学术腐败和学术规范的话题,邢教授曾多次撰文表述自己的看法。如在《社会公益对学风文品的管约》一文中提到他所倡导的学术要求:

    分清人己成果——在所写的书文中,必须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别人的研究成果区分清楚,并且向读者作明确的交代。

    矫正不良态度——学术论辩必须讲究态度,在对待与己相左的意见上,摒除学术因素之外任何过激的言辞。

    善于律己待人——在成果的掂量上,对己,切忌“自夸自销”;对人,切忌“居高临下”。

    坚持求信存疑——懂得应该不断地求信存疑,不可刚愎固执地把自己的判断认定为最后的结论,在力求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基础上,善于保存遗留的疑难问题,以便做进一步探索。

    中国学术的未来

    谈到中国学术的未来,邢教授是充满信心的。邢教授说,中国人自古都是很聪明的,中国的学术一定会走向世界!邢教授还指出,我们一定要自强自立,一定要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与世界对话,学习别国的理论知识后还要具有超越意识,创造出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中国的学术才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 上一条:汪国胜教授主编《语言教育论》出版 下一条:邢福义教授一行4人应邀赴新加坡访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