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先生 正文
四川内江师院肖青青副教授:永远怀念敬爱的邢福义先生
  •                               永远怀念敬爱的邢福义先生!

    不可思议也不相信我们敬爱的恩师邢福义先生于20232612时因新冠后炎症突然离世,永远地睡着了,25号还发短信息给恩师问好!6号下午就听到最悲伤的噩耗,“心如刀割,痛贯心肝”,这样的词句一定不是那些能够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想出的,深切的悲伤,是情不自禁的。我怎敢淡漠了我人生中最大的恩义?我要怎样找到一个好的方式,余生都念着我们的好导师……我独自在书房里,小心翻开恩师送我的放在喀大的一部分专著,打开电脑,拜读恩师教导我为人为学的一封封邮件,用他生前送我的纸笔,记录着我对恩师的思念。恩师的音容笑貌始终浮现在我脑海,恩师的手迹历历在目…… 我要用自己的文字用自己的心声永远怀念恩师。师恩永驻,师德永存!

    我惊异生命的不可思议,我这样的人何德何能与恩师有如此神奇而美好的慈父般的师生情缘呢。

    记得最后一次与恩师相见,是201810月,我领着自己硕士生古丽努尔,带着礼物——背着一床新疆的长缨棉被,翻过高山,穿越戈壁,飞过沙漠,度过龙船,来到久别的导师家,看望恩师,如果说您的女儿是您的小棉袄,您的儿子是您的军大衣,那么,学生我愿意是您的新棉被,但万万没有想到这成为了永别……

    从朋友圈看到师妹转发的悼念送别恩师场景,更是悲痛万分,我痛恨新冠后遗症的残酷痛恨千山万水的无情,阻隔自己不能前来送恩师最后一程,我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用毛笔写了很多纪念恩师的文字,“邢福义先生流芳千古!邢福义思想永放光芒!邢福义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重复写了无数遍,无数张,无数回……渐渐地,内心感觉恩师的脸庞越发明净通透,笑容纯良祥和,我忽然觉得这个人一生未沾染过世俗尘埃,到此际似乎发光了。

    先生的情怀系家国,桃李满天下,先生的探究无止境,贡献流千古!

    “南海椰风悲山裂,长江桂雨泣星辰”。

    恩师一生的行李是他的专著他的论文他的为人治学之道。我要赶紧用文字记下与恩师一起度过的那段珍贵的学习生涯。也让更多人知道这位可敬的语言大师走到人生边上,面对生命最后关头的从容安宁无愧。这也是学生想念老师最好的方式。这一场告别,使我体验了生而为人之大痛。没有失去过敬爱的导师无法与我感同身受;浅俗薄情之人触不到生命的真知。而我,是幸运的……痛过的人,对生命的体悟,超乎寻常了。我记下的这些文字很私人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坦陈心迹,需要莫大的勇气,我开始也犹疑过。但老师的离世,带给我的深刻的、无边无际的悲伤,像一场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雪,使我彻悟了许多许多......我要寻索的始终是导师的智慧与品格、为人为学。我这一生最好的年华在大西北扶贫路上奉献在困顿与茫然中蹉跎。总为人生有巨大的缺憾而怅然。却也因这缺憾,尤为珍视生命的点滴美好,情感敏感而深厚。我会清醒笃定活出自己的精彩,保持着挣脱困境的勇气,将与生俱来至死不渝的眷念化作滋养生命的力量。这些年,我见证世间总有邢福义导师这样奋发图强的人,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前进的步伐。

    我怀念在母校华师邢先生麾下读书的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我想念恩师的精彩讲座,谆谆教诲,我在华师母校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邢先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桂子山上的桂花开得正艳的时候,我有幸来到了盼望已久的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攻读博士。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三年求学的金色年华伴随着校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匆匆离去。

    我坐在校园的桂树下,感受桂花的芳馨,仿佛闻到了成功的香味。想起十年前的那个充满希望的早晨,我带着无数未来的梦走进美丽的华中师大,从此与邢先生有机会深层次交流,开始学习我们深爱着的专业知识,感到十分自豪和欣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多年来,我在“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校训熏陶中沐浴着“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所训,亲身感受到导师的人格魅力,感激和留恋之情也油然而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应该特别感谢敬爱的邢福义恩师!

    在导师邢福义先生的麾下学习,真是我们广大华师人的荣幸。邢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品德高尚,和蔼可亲,有非凡的领导才能,是一位对祖国和人民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是我国八大语言学家中少有的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笔耕不辍的执着开创者、探索者和追求者,是公认的闻名海内外语言学专家和权威。尽管公务不断、家务繁忙,但他总是抽出时间给我们上公开课,每次有他大型性的语言学讲座,我们都会提前专心认真聆听。在整个博士阶段,邢老师是为我们上公开课次数最多的导师,他每次都要提前十多分钟来到会场,和同学们问寒问暖,解答疑难,总是带着微笑走进讲堂,给同学们旁征博引,指点迷津。他总是教导我们要打好扎实的基础、注意知识的点滴积累、培养灵敏的悟性、而且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法,治学精神和为人风范。在我的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邢老师的专著《邢福义选集》、《邢福义学术论著选》、《语法问题追踪集》《语法问题献疑集》《寄父家书》等等给予了我很大的启迪和帮助。我曾经把他的语言文字学理论用在日常生活中、亲朋好友身上,也使我受益无穷。邢老师治学严谨,自强不息,正如他为我们语言所提的所训“抬头是山,路在脚下”;邢老师提携后学,爱生如子。从他那儿我们总能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和温暖。奋斗多年的我,虽然依然没有达到邢老师的考博要求,这是我终身的遗憾,但这并不能掩盖我对他的无限敬意和真诚谢意。

    最让我难忘的是,好几次导师在下班以后,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我们指导论文,有时在散步的路上,有时在开会的空隙,有时在图书馆……这是我事后才意识到的。此刻,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份感激,只有把它深深地铭刻在心底。

    邢老师在为人为学方面,都是我们的楷模。邢先生指出:做学问,贵在文品正。文品既反映为人和学风,又决定文章级次与格调的高低。学者要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为人第一,为学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在这方面,先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谆谆告诫我们:要分清自己和别人的成果。我拜读邢老师的所有著作,感悟其中的内容全部是先生自己呕心沥血而作,“语言天才,道德文章”,即使有一句话是人家曾经口头提到过的,又经过对方同意的,先生都没有掠为己有,而是明确标注,哪怕只有他自己知道。细节决定成败。从这一很小的细节可以看出,先生的文品是多么高尚。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有幸多次得到先生的指点。从标题的确立到提纲的厘定,从内容的大体确定到正文的修改,从语句的训练到标点符号的修改,无不渗透着老师的辛勤汗水。在课题申报方面我也多次得到过先生的教导。先生的严谨和敏锐将是我们生命中的珍宝。我们要学习邢老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先生勤奋好学,聪明睿智,对学生循循善诱。楚天金报全息报道了先生的光辉业绩。的确,邢老师是从不休息的勇士,具有无所畏惧的韧性,永无止境的探索,爱生如子的胸怀。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爱代代相传。

    说来认识邢老师是从2006年开始,还是我上硕士二年级的时候,我提前报考华师语言研究所的博士,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被录取。当时,我悲痛欲绝到了极点,于是,冒味写信给先生请教,没有想到,作为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国学大师,还会给我这样来自偏远地区学子的回信。老师鼓励我要不断进取,继续努力。老师给了我相当的学术勇气和自信。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使得我义无反顾,从头再来。也使我深深懂得: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在求学的路途中,先生用知识的阳光抚照我们的博士生涯,而没有任何私心杂念。老师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学生循循善诱,对学问精益求精,对自己严格要求。几十年来,先生是365天从不休息的勇士。先生书桌上和枕头边总要放着字典词典以便随时查阅,生怕读错字写错字和用错字。而先生对学生却是宽容和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这里有许多故事可以追思,记得有一次,我发了一首打油诗给先生,粗心与匆忙之中,打错了一个字,我竟然把打油诗中的“油”写成了游泳的“游”,先生用他独特的教育方式,回邮件的时候,直接把正确的写过来,这样,既照顾了我所谓的自尊心,又使我非常感动。这种宽容而灵活的教育方式,是我们终生受用的。

    先生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寄予了殷切希望。他提倡要建立标志中国语言学成熟标志的流派。让语言学界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浓浓的学术氛围。这个希望蕴涵着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家国情怀。正如先生写过的文章:中国语言学要有一颗中国心。

    师恩浩荡,永世难忘。为了表达我们这一代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心,我曾经把先生的照片小心翼翼从网上一遍又一遍下载,又恭恭敬敬一张又一张打印出来,然后买来素描本,一次又一次认认真真地练习描绘,捕捉老师勤奋的身影。我还把老师的尊照画成扩大版,然后自己写了一首诗配在里面。诗的内容是:

    “海角文通宇内鸿,杏坛翰苑仰邢师。慈颜胜父施春雨,高才睿智盖元任。”最后镶在镜框里,挂在我们汉语教研室。我试图把先生的音容笑貌用最淳朴的素描方式,饱含最真诚的师生之情,如实地再现在我的画册上,记忆里,心底中……

    我想了几天几夜,用一句话来形容老师的治学之道,那就是:“青春洒尽一枝桂,汗血滴来万里书”。

    其实,这些想法也已经藏在我心中,漂在我梦里很久很久,而今,终于实现了……

    总之,邢老师是胸怀世界,胸怀当代,胸怀未来的著名语言学家和国学大师。他像一颗大树,给整个语言学界撑起了一片蓝天。灯笼易灭,恩宠难寻。忆昔春风里,寻师桂子山。我无法描述先生正值高龄,还和语言所其他领导一起重振桂子山语言所的无限风光。先生多年浇下的心血和汗水,一定能滋养出更多诚实好学文明睿智的知识花朵,这些花朵也将在先生阳光抚照下,一代传一代,永不调谢。邢福义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邢福义思想与天地共长久,与日月齐光辉!

    作为一位慕名华师多年慕名国学大师很久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终于考进华师语言研究所博士的我来说,来自祖国最西部边陲,经济最落后的少数民族高校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像邢先生那样堂堂正正地做人,兢兢业业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学问,胸怀坦荡地生活,就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

    多少年来,邢老师对家庭的极端负责任,对妻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事业永无止境的忘我献身精神,对语言研究真谛的透彻理解,完美的人格魅力,胜过感动中国一百强人物,他的每一桩事迹都让我们深受感动。多年来,他在很多方面都在无私地支持着我,为把我们培养成为尽可能优秀的博士,他在我一个极其普通、基础不牢的学生身上倾注了不少心血。在我心中,恩师一直是我嫡亲的导师,永远的恩师!

    先生立足于语言本体研究,深入浅出,研究风格细腻、准确、独特,读他的文章,给人一种美的熏陶。总之,邢老师是我最敬佩的语言学家,我将终生地感谢邢福义先生。

    多年来,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遵循邢福义先生“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所训,严谨、务实、民主、创新的所风和学风,导师渊博的学识,开放的思维,敬业的精神,苦学加巧学的治学精神,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人文关怀,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认认真真的态度,让我们逐渐领悟到了做人治学的真谛!在此,我向恩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缅怀恩师,深深鞠躬!

    “乌鸦尚知返哺,糕羊亦知跪乳”;“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一次次电话,一声声问候,一封封邮件,一点点温情,谆谆教诲,都会荡起我心中无限的思念。我相信我会向关爱激励教诲过我的恩师,以最真诚的回报。这种深厚的情意,如一盏盏明亮的灯,也将在我成功的路上,永放光芒。

    自信人生二百年,定当水击三千里。我相信我决不会辜负恩师对我的栽培和教诲,我也相信前面的路还会很长,但我将永不放弃!I also believe that there still will be a very long way to go , butI will never give up!我更相信:曾经培养、教育、关爱、激励过我的导师都将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好人会一生平安!

    恩师是我精神上的衣食父母,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山高海深不如父母感情深。我走向社会,一定牢记恩师的教导,好好回馈社会,好好回报母校,写好大写的“人”字!

    邢福义先生的讣告发出以后,海内外语言学界,恩师生前的良师益友已经铺天盖地发起对恩师的追思,恩师对国内外语言学界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是当之无愧!整个语言学界、各大出版社、大学学报像一场漫天风雪地悼念追思。华中师范大学、海南日报、长江日报、都分别第一时间录制、报道和不遗余力做好恩师的善后事宜。楚天金报反复全息报道了先生的光辉业绩。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发来唁电、敬献花圈或到现场追悼。数百名社会各界人士、华师校领导和全体华师人前往武昌殡仪馆为先生送行。先生千古,风骨永存!

    一生谦和的恩师,他的高尚品格和人格魅力与学术成就并驾齐驱,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留给世代人的闪光财富!世人能够见证先生真实的光辉!

    最后,请允许我向给予我知识、教诲、关爱和帮助的恩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谢意!学生人间之敬,先生天堂有灵!

    谨以此文追思敬爱的邢福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