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箸吐哺 立德树人
——缅怀恩师邢福义先生
储泽祥
公元2023年2月6日,我的授业恩师邢福义先生辞世。噩耗传来,只觉春寒刺骨,万箭穿心。先生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先生的谆谆教导,句句敲心。
一 慧眼仁心
我1988年跟随吴启主先生读硕士研究生,1991年毕业的时候,论文答辩会的主席邀请的是邢福义先生。初见先生,紧张不已。因要报考先生的博士,内心更加惶恐。先生对我说:“小储,你报考博士,我还是愿意招你的。”这对我来说,是多么大的安慰和鼓励啊!
博士招生考试我考得并不是特别理想,师兄丁力、李向农考得比我好,名额又只有两个,我被录取的希望不大。先生写信给我,希望我第二年再入学。我记得我给先生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大意是非常想跟先生读书做学问。不久就收到先生的回信,告诉我他喜欢我“这种劲头”,已经向学校争取名额,要我等着好消息。1991年7月29日,我终于等到了录取通知书。我没有理由不珍惜这么宝贵的机会。
读博士期间,有次先生跟我谈心,说当初看中我,是因为我“重视语言事实”“有做学问的劲头”,因此全力争取给我读博士的机会。
先生有一双慧眼!我是一堆沙子,先生看到了我那闪光的几粒;我是一棵小草,先生看到了我奋力向上的细芽。正如吕叔湘先生对邢先生的评价:“福义同志的长处就在于能在一般人认为没什么可注意的地方发掘出规律性的东西,并且巧作安排,写成文章,令人信服。”先生为学如此,为人如此,为师也是如此。我就是“没有什么可注意”的普通学生,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能干什么,是邢先生发掘了我,呕心沥血地培养了我。
迄今为止,我无论是学习别人的论著,还是招生、进人,还是审稿、当评委,还是跟同事相处,都不忘先生的教导,去发现别人的长处,去寻找成果的闪光点。
二 搁箸吐哺
我信任先生,依赖先生,敬佩先生,先生是我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里最有智慧的人。
读博士的第一年,邢先生要求我们每个博士生每个月分别去他家见他一次,时间是一个上午,要求是必须带着问题去见他。我很积极,也不懂事,经常早早就到了先生家,先生早饭还没有吃完呢。先生饮食上简单而有规律,早餐有时候是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两个小馒头,有时候是一碗稀饭、一个鸡蛋、两个小馒头。我如果到早了,先生总是最后吃馒头。先生放下筷子碗,抓起馒头,一边吃一边要我开始说,学习中又碰到了什么问题。茶几上放着几张纸、一支铅笔,先生听我说问题的时候,不时记下关键字眼,边问边思考,常常忘记了手中的馒头。先生能很快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有时也会再提出疑问,先生又经过思考完善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常就这么反反复复,一上午时间就过去了。突然发现师母倒的茶水我还没怎么喝,而先生的手上还拿着没有吃完的馒头。
我经常是头昏脑涨地离开先生家,但满心都是问题解决的喜悦。等我自己上了岁数,因与学生讨论问题而十分疲惫的时候,才知道先生当时是非常辛苦,花费了太多心血。我那时也是太贪心了,不停地问不停地问,太不懂事了。
我从先生身上学会了一点:对学生的教育,要认真投入时间和精力。
三 身教言传
1992年,邢先生带领李向农、丁力和我三个弟子写作《形容词的AABB反义叠结》一文,讨论“厚厚薄薄、高高低低”一类现象,该文后来发表在《中国语文》1993年第5期上。先生组织我们三个博士生充分收集材料、认真思考分析,然后分工写出初稿。在研究过程中我收集到下面这样一个例子:
围绕着礁石,渔船远远近近撒开一大群。(草明《爱情》,《草明小说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收集例句,邢先生要求我们详细注明例句的出处,包括作者、篇名或书名、页码、出版社、出版日期以及版本等。很不巧,我收集的“远远近近”这个例句,忘记录下页码,等到发现以后,原书已还给了图书馆。我当时嫌麻烦,没有想办法补上。初稿交上去以后,先生做了统稿工作,我发现那个例句的出处中添上了页码——“177页”。
先生用实际行动教育我:务实就是务实,是一种科学的态度,马虎不得,也容不得半点懒惰,更容不得一丝虚假。
博士毕业后我选择去湖南师范大学工作,我心里是舍不得离开先生的,看得出先生也对我有些不舍。他带着我在校园里散步,跟我说:“小储,做学问,你学到了我的6成,以后要靠你自己不断努力。到大学工作,首先要站稳讲台。一个好教师,要会做研究,还要会讲会演,好教师应该是优秀的演员。”这些话,烙在我的脑海里,时时警醒,催我奋进。
当我逐渐写出有点像样的文章,书也写得有点模样的时候,先生总是一边鼓励一边提醒。1999年我的小书《名词及其相关结构研究》书稿初成,恳请先生赐序。先生万忙之中很快就把《序》发给了我。《序》中不乏“舐犊之情”,但先生最想说的,是《序》中的最后几段话。
做学问,贵在找到自己。一个好学者,要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的追求。而要作到这一点,必须同时具备多方面的素养。这就是:基础+毅力+方法+悟性。泽祥有灵气,有悟性。研究工作中,他不仅注意了各种素养的“总体结合”和“总体发挥”而且注意了研究成果的个性化,因此,尽管他“出猎”的时间并不长,但已有了引人注目的收获,已经在自己的书里初步展示了“自己”的影像了。我希望,他最终能鲜明地找到他自己。
做学向,贵在文品正。文品既反映为人和学风,又决定文章级次与格调的高低。跟泽祥谈心,我常常提到三句话。第一句是:“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第二句是:“为人第一,为学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第三句是:“在治学道路上,无止境地追求,自强不息;在个人利益上,有限度地要求,知足常乐。”这三句话是互相补足的。每一次,他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且对我的说法有更深的发挥,使我深感欣慰。泽祥还很年轻,今后的路子还很长很长。我希望,他最终能凸现在高高的层级之上。
作为一个教师,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学生成材成器更为高兴的事了。我想借用晏殊《玉楼春》中的两句话,改换其中的两个字,表述自己的心绪: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学问无尽处!
二十多年过去了,每次读到先生这几段话,我都激动不已。如今读来,早已泪水涟涟。先生的勉励,先生的教导,先生的期望,时时敲打着我。
三年疫情中,我只回母校拜望过邢先生一次。先生年事已高,有些健忘了,但老学生他记得很清楚。看到我这个老学生,先生很高兴,师生叙话一小时有余,先生关心我的工作,关心我的生活,也谈到《现代汉语词典》的地位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三年没有多去拜望先生,哪怕一次,岂止是遗憾,简直是该死啊。
2022年底防疫放开,我全家很快就感染了病毒,武汉同门告知我邢先生也感染了病毒。看着同门发来的照片上先生与病毒抗争的模样,我心痛至极。我感染的症状算是比较轻的,都难以忍受,很难想象先生肺部感染的痛苦程度。先生是意志坚强的人,我心里盼望先生能挺过这次劫难。
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先生已经走了。但先生为师为学的精神一定会延续千秋万代。先生在天有灵,继续指点学生做人做事。学生一定谨记先生教导,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先生一路走好,您永远活在学生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