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先生 正文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周清海教授:邢福义,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 邢福义先生是多年的老朋友。用“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最能描述我和他的交情。我曾对他的学生说:邢先生是“有情有义”的人。

    1985年,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我们认识了。1994年,我负责筹建了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1997年,我给他发了聘书,请他到中心来半年,从事华语语法研究。大学向他提供的待遇和聘请欧美著名学者的一样,非常优厚。邢先生回信要求我让他考虑一个月。后来,他拒绝了我的聘请,理由是太太的眼神告诉他舍不得他离开。这时候,我才知道,邢太太瘫痪在床。

    2006年9月,邢先生到新加坡来参加由学生发起的“华语论坛暨桃李聚会”,为我庆祝从教40年和65岁的生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总统府接见了他以及与会的另外四位友人。三天之后,我送他到机场,和他在机场共进新加坡式的烤面包及咖啡早餐。此后,邢先生就很少出远门。他在太太身边,陪了她16年。

    邢先生理解和支持我关于华语语言教学与研究的观点,他启动了“全球华语语法研究”。在启动这个项目时重点指出:“启动这一项目,既是为了深入了解华语语情,揭示华语语法的基本面貌,也是为了促进华人社会的语言沟通和汉语的国际教育与传播,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我们的努力。我们期待的是,本项目能够成为学界的一项共同课题,能有更多的学者加入研究的行列。”在华语研究的学术观点上,我们非常接近。

    邢先生的身上,充分表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中华风骨。就是他的这种人格魅力,让我和他保持了“万里尚为邻”的精神联系。

    周清海教授(前排左三)和邢福义教授(前排右三)

    出席《全球华语大词典》第一次编委会

    接到邢先生签名的《寄父家书》,才知道,他给父亲写了37年的信。这些家书,除了邢先生的父子亲情、人格魅力之外,也处处流露出他的文采。邢先生的文采,是从淡淡平实的文字中流露出来的。这种自然的文字美,在现在中国的语言研究者身上,是少见的。

    邢先生的父亲将这些家书保留起来,分别装订,写了摘要,在85岁时,寄回给他。这是世上罕见的父子情。在书前,他写了这么一段话:“当今的中国人,重视外国理论的引进,但也懂得,再好的理论,都必须适应中华水土,才能在中华开花结果。”重视自己的中华水土,是民族自尊的表现。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情怀。我和他相隔遥远,见面很少,但就是这种文化上的联系,让我们心灵相通了三十几年。